溝通是高校的一門新課(新語)

校園是一個特殊的場域。作為一個小型的公共空間,個性迥異又充滿活力的師生在這裡聚集,探索新知與生活日常在這裡交織。治理與規範、遵循或頂撞,在這裡從來都不少見。從某種程度上説,校園就像一個小社會。

 

小社會折射大問題。當今社會戾氣重,公眾的討論常不在同一層面,總是選擇爭吵而不擅長協調與解決問題,這與校園培養的缺失相關,也造成了社會管理的不易。

 

管理社會難,管理校園談何容易。一直以來,傳統的校園管理方式並不十分令人滿意:由於反饋渠道單一、環節多等原因,學生的建議常無法及時通傳到校方,解決問題的效率也不高。

 

學校在思考,學生也沒閒著。這些年來,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大學生開始自主運營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或手機應用等校園新媒體平臺,並在發展過程中衍生出了相似的功能,為新形勢下的校園管理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

 

如果説,之前有一些校園新媒體平臺是在不經意間打通學生與學校官方的溝通路徑,甚至是以輿論助推或倒逼學校管理。那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校意識到這些平臺的可取之處,不少學校管理方主動聯繫平臺運營者,徵集學生訴求、發現問題,並尋求進一步合作。

 

當然,作為新生事物,校園新媒體平臺和學校管理方之間必然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有時學生想法太多、難以統一,或並不完全合理,可能也會令校方頗為頭疼。我們不希望這些平臺只是學生的自娛自樂,也不想看到雙方的博弈與劍拔弩張,而是積極主動溝通下的合作與共贏,畢竟,校園是每一個學校管理者和學生的校園。

 

儘管現在,這些校園新媒體平臺上的討論大多集中在日常生活的瑣事層面,但通過這些小溝通的積累,未來,雙方討論的內容將不止於此,而是拓展到涉及決定學校發展方向的關鍵問題和實質性內容。借由這種溝通機制,培養學生在合理框架內討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他們日後走出校園奠定基礎,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合格的社會人。

 

路是人走出來的,給新生事物一些發展的土壤和空間,給自己一些探索的理由和勇氣,讓校園管理髮展得更好,讓校園達到真正的“善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