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小確幸”為何遭到誤解?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5-10-27 10:08:52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近年來,追求“小確幸”成為台灣年輕人的流行風潮。“小確幸”來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作品,意思是講求追尋“微小而確定的幸福”。這種生活態度讓島內青年們獲得共鳴。不過可惜的是,這種本來正常的生活態度,卻被台灣媒體與政客扭曲。
在台灣政治場合中,就經常出現所謂年輕人“小確幸”被人為剝奪了等政治語言。到了現在,這種社會現象更嚴重,尤其是當“太陽花學運”時,由於島內經濟不景氣和藍綠惡鬥等因素,“小確幸”儼然變成一種對抗階級剝奪的象徵。
許多政客更為了青年選票不得罪“小確幸”,不斷給年輕人開出不勞而獲的福利支票,造成“小確幸”與不努力和階級衝突畫成等號。在不少長輩的眼中,“小確幸”也被當成年輕人“啃老”與沒有大志向的代名詞。
但事實上,“小確幸”與不勞而獲不是一回事。“小確幸”僅是一種及時得到確定微小幸福的心理感受而已,而非待在家“啃老”無追求。換而言之,是人都有“小確幸”的需要,哪怕你是充滿大志的偉人,都會有追求心靈幸福滿足的那一刻。因此,我們在看待“小確幸”的現象時,萬不可用政治上的扭曲視角和錯誤眼光,錯會正常的人性需求。
再説“小確幸”型的創業,也不是什麼胸無大志的創業,而是一種新型服務型産業。“小確幸”型的企業,就是配合大企業的發展,鎖定在當代人工作壓力大、需要釋放的市場需求而進行的創業,如文創咖啡館等。並且這種産業由於成本少、工作愜意,吸引很多年輕人進入其中,也容易得到發展和創業先機。
總而言之,我們應對任何靠自己勞力享受微小而確定幸福的兩岸青年人與創業方式,給予鼓勵與肯定,因為他們的“小確幸”凸顯的是兩岸年輕人的正能量。(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生,臺生王裕慶)
新聞推薦
- 上合組織天津峰會8月31日至9月1日舉行 外交部介紹有關情況2025-08-01
- 政策“不鬆勁”、消費“有新招”、市場“反內卷”——中央政治局會議定調下半年經濟工作2025-08-01
- 2024年中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18.01%2025-08-01
- 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習近平主持併發表重要講話2025-08-01
- 把地道的台灣美食帶到福州2025-08-01
- “抗戰勝地、三湘新貌——2025年海峽兩岸記者湖南行”聯合採訪活動在長沙啟動2025-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