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俄羅斯女作家獲諾獎 作品記錄切爾諾貝利事故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0-09 15:43:10 | 來源: 長江日報 |
長江日報訊(記者歐陽春艷)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昨晚揭曉,白俄羅斯女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獲此殊榮。頒獎詞為:“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出生,畢業于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在全世界被譯成35種文字,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説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兩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的中譯本剛剛出版。
作為阿列克謝耶維奇幾部中譯本作品的責編,磨鐵圖書的陳亮昨日告訴長江日報記者:“她關注的都是大歷史中平民老百姓的命運,這種寫作方式跟寫《南京大屠殺》的張純如很相似。有人問她為什麼接觸了這麼多悲慘的事情都沒有崩潰,她説她也覺得很痛苦,經常會覺得難以承受。”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臺“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13年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和平獎等,去年,她還獲頒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勳章。
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為其授獎時曾稱:“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將在全世界得到迴響的文學門類,必將掀起證人與證詞涌現的浪潮。”
她的作品誠實又勇敢
總是能擊中人心
記者歐陽春艷
阿列克謝耶維奇
雖早已在國際上屢獲殊榮,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中國仍然算是一個“冷門”作家。她那本《我不知道該説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的中譯本銷量甚至僅有1萬本左右。
昨日,長江日報記者連線其四本中譯版作品的責編陳亮,他説:“我們曾經很了解俄羅斯的經典文學,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獲獎,將使我們進一步了解當代俄語文學。”
沒有虛構,卻比小説更讓人難以置信
提起核污染,大家首先會想到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她用3年時間採訪了切爾諾貝利事件的倖存者,這些人裏有第一批到達災難現場的救援人員的妻子,有現場攝影師、教師、醫生,有農夫,有當時的政府官員、有歷史學家、科學家、被迫撤離的人、重新安置的人、還有妻子們祖母們……這本書記錄了人類史上最浩大的科技悲劇,前無古人,而且在長時期內都值得世界反思和警醒。
陳亮説:“在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裏,我們不僅可以讀到俄語文學裏最偉大的觸及靈魂的那些東西,也可以看到她為世界文壇開創了一種新的紀實體裁,她對既有的歷史記錄方式在根本上是質疑的,而且直接挑戰了過去載于文字的歷史。”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沒有任何虛構的東西,完全是根據訪談者口述的文字來記錄的,如果有虛構也是當事人的虛構或者回憶不準確,她本人沒有任何添油加醋虛構的東西,但是你讀起來就會發現她這種紀實文學的東西比小説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所以當時西方媒體就是這樣評論,説她非虛構的東西比虛構的小説更加讓人覺得不現實,覺得荒謬、非常態。”
力圖從最弱勢者的視角看待災難
在《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這部作品裏,阿列克謝耶維奇説:“已經有數以千計的戰爭作品,薄薄的和厚厚的,大名鼎鼎的和默默無聞的,更有很多人寫文章評論這些作品。不過,那些書通通都是男人寫男人的……關於戰爭的一切,我們都是從男人口中得到的。我們全都被男人的戰爭觀念和戰爭感受俘獲了,連語言都是男人式的。”
阿列克謝耶維奇並不相信既有的文字記錄的歷史。正如她自己所言:“我很想通過普通人講的故事細節了解古希臘:那個時代的人是怎樣講話的,怎樣相愛的,怎樣上戰場的,怎樣殺人的,怎樣死的。每個時代都有三件大事:怎樣殺人,怎樣相愛和怎樣死亡。”
“她並不只是簡單地從女權主義者的立場來反思戰爭,而是從更人性的角度來看待戰爭。她的視角永遠是從最弱勢、最容易受到傷害的人那裏來看待所有的災難。她是要記錄過去歷史上曾被忽略被無視的那些生命。”陳亮評價。
她一直沉重而低調
雖然策劃出版了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多本圖書,陳亮與其卻素未謀面:“我們都是通過版權代理聯繫的,她本人非常低調,不太願意跟媒體打交道。我們之前看到她的一個訪談,想把這個訪談放在書裏,她都拒絕了。”
2011年,阿列克謝耶維奇才回到白俄羅斯的首都明斯克。“她之前的作品都很沉重,沉重到自己都非常難以承受,所以她最近一本書不願意再寫那些,好像是要講文化吧,會寫一些自己內心的感受。”陳亮介紹,阿列克謝耶維奇至今仍在堅持創作。
阿列克謝耶維奇連續幾年都是“諾獎”獲得者的大熱門,陳亮認為這很正常:“她早就具備了這個水準,獲獎只是時間問題。她的作品誠實又勇敢,總是能擊中人心;同時她的作品又非常好讀,因為那是無數訪談的成果,會偏于口語化,可以讓我從任何一頁翻開,都能手不釋卷地讀下去。讀她作品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是在傾聽那些人的聲音,那些聲音傳達出憤怒、恐懼、無知、艱苦、英勇、同情和愛。”
新聞推薦
- 兩岸攜手工程創新 推進綠色低碳發展2024-11-25
- 第四屆海峽兩岸(廈門)青年企業家籃球邀請賽落幕2024-11-25
- 馬龍確定訪台,台灣球迷直呼“請假去看龍哥”!2024-11-25
- 朱立倫強調“中華民族是根、中華文化是本” 馬英九12字批賴清德“新兩國論”2024-11-25
- 青春相約·逐夢燕趙——2024首屆冀臺冰雪嘉年華暨冰雪産業推介會在張家口市舉辦2024-11-25
- 臺胞“首來族”的專屬福利——福建土樓(永定)景區免票之旅盛大開啟!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