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一年步履穩 媒體稱建立全球股市互通典範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1-19 10:41:56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誕生一年步履穩 風險可控後勁足
滬港通:建立全球股市互通典範
11月17日,滬港通滿一週歲。1年前,人們對這個聯通上海與香港股市的新生事物心懷疑慮,因為兩市不僅運行規則不同,連使用的貨幣都不一樣,要在二者之間搭橋可不是件簡單的事。這一年,滬港通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
安全平穩就是最大成就
觀察者們喜歡把視線放在滬港通的成交量上。截至11月16日,滬港通累計交易金額2.1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其中,滬股通交易金額1.54萬億元,累計使用總額度1207.06億元,佔總額度的40.24%;港股通交易金額5898.60億元,累計使用總額度921.48億元,佔總額度的36.86%。
由此似乎可以得出結論:滬港通的總額度使用不足50%,説明“熱度”有點不夠。這個論點不能説錯,但至少沒抓住重點。
重點在於,在國際金融的多事之秋和內地股市巨幅震蕩的日子裏,滬港通實現了全年平穩有序的運行。正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所説,“中國股市從未經歷過如此動蕩,滬港通安全平穩地運行一年,這是最大的成就。”
一年間,滬股通569隻標的股票和港股通295隻標的股票全部發生交易;上交所與港交所、中國結算之間的數據交換都在約定時間內完成。
實際上,從交易額也可看出,滬港通的“熱度”其實是穩中有升。拿今年10月和滬港通開通當月相比,滬股通的日均交易額成長了24%,而港股通的日均交易額成長了240%。可見,在境外投資者對內地資本市場始終保持熱情的同時,境內投資者也在逐步適應滬港通這一新機制,越來越多地涉足海外市場。
香港《星島日報》17日發表評論説,滬港通越是冷靜理性,越是代表一個好的開局,它為進一步雙向開放創造了更大的可能。
制度設計巧妙規避風險
設計滬港通最大的難題之一,是中國尚未開放資本項下可自由兌換,如何防止外匯“大搬家”,大進大出?一年間,滬港通證實了自身的行之有效和安全可靠,總計完成資金過境劃撥1204億元,沒有一筆差錯。
成績得益於制度設計。每天有大量的人在滬港通交易,但是每天過境的清算結算就一筆,採取的是雙向軋差結算的方式。港交所董事總經理毛志榮介紹,以這樣的方式,滬港通每交易10元,軋差後過境資金僅有2元。這就讓本來海量的外匯進出,縮到了盡可能小的規模。李小加對此則有一個更形象的説法,“千軍萬馬做交易,單槍匹馬在清算”。
這一制度設計,是滬港通實現平穩運行並成為可複製典範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文華看來,滬港通這一年,已大大超出了預期,在不改變現有規則的前提下,以最小的制度成本,獲得了最大的制度效率,創造了風險可控,可擴容的新模式。
激發全球交易所互聯熱潮
觀察滬港通,還應該有更深遠的角度。滬港通以人民幣計價、交易和結算,既方便了內地投資者直接使用人民幣投資香港市場,也增加了境外人民幣的投資渠道,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增添了助力。
香港永豐金融研究部主管涂國彬17日表示,南下北上的額度或股價大盤走勢,都無法反映滬港通的真正意義,中央推出滬港通,原意是把它視為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最終令中國金融市場與全球金融市場接軌,使人民幣變成可以自由流通和兌換的國際貨幣。
除了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滬港通也帶動了A股的國際化,並激發了全球交易所之間互聯互通的熱潮。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日前表示,“滬港通”是交易所行業互聯互通的“新趨勢”。
滬港通已經建好了模板,接踵而來的,除了明年初可望上馬的深港通,還可能會有“滬倫(倫敦)通”,“滬德(德國)通”。上交所理事長桂敏傑介紹,上交所正積極落實中英兩國元首會談成果,研究推出“滬倫通”。而上交所、德交所和中金所合資成立的中歐交易所也即將開業,為內地資本市場國際化探索新的方式和路徑。
滬港通圓滿完成了第一年的任務,接下來面臨的是如何完善的問題。目前,投資者已就滬港通提出了十余條改進意見,包括增加投資標的、擴大交易天數、放寬或取消額度限制、降低投資門檻等。
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介紹,下一步準備擴大投資標的股範圍,加大跨境執法力度,並加快基金互認步伐。他説,“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關門練拳不行,必須打開國門調結構,著眼全球,堅定不移擴大開放。”(記者 王平)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