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政壇吹來新風

本週,香港特區第五屆區議會選舉結果揭曉,愛國愛港陣營贏得431個議席中超過70%的席位,並在香港十八個區的區議會繼續佔據多數議席,掌握主導權。其中,民主建港協進聯盟(民建聯)取得119個議席,穩居第一,反對派多名頭面人物敗選。對此,《大公報》發表評論員吳迪的文章表示,香港政壇吹來春風。文章摘發如下:

 

本屆區選,是非法“佔中”和政改風波之後的第一次大型選舉,也是1997年以來香港新一輪政治週期的起點。近年來,香港政壇早已“死水一潭”,政治生態陷入僵化,毫無生機。加上香港“泛政治化”現象嚴重,反對派將一切經濟、民生問題政治化,令社會問題複雜化,嚴重拖慢香港社會發展步伐,經濟停滯不前,而由此付出的沉重代價卻要全體港人承擔。時至今日,香港市民對於一味把社會問題“政治化”的容忍度已達極限,尤其是在屢次被騎劫民意之後,港人需要一個出口來發聲,參與香港現狀與未來的改造。本屆區選,就是他們積極參與地區事務、主動行使權利的最好表達。

 

之前四屆區選,投票率均未超過45%,加上區議會政治化程度不高,外界對本次區議會投票率並不看好。但由於“佔中”鬧劇和“政改”風波余溫未消,建制派和反對派劍拔弩張之勢仍在,建制派要用區選讓反對派“票債票償”,反對派則企圖通過區選證明“佔中”的所謂“正義性”,雙方陣營的選民都希望利用選票表達政治意見。因此,本屆區選投票率參與度無形中被拉高。

 

本次區選是泛民與建制自“政改風波”之後的首次角力,雙方都將目光投向了或為選情帶來變數的“首投族”。今屆新登記選民是近年之冠,達26萬,其中40%是18歲至35歲的“首投族”。“首投族”即首次參與投票的年輕人,他們對投票具有極大的熱忱,區選參與度極高,客觀上促使了投票率的提升。

 

在香港無休止的對立和爭拗中,香港青年大多給人以浮躁、無法承擔社會責任的感覺。但在此次區選中,我們看到不少參選人都是年輕的新面孔。民建聯的部分區議員候選人,甚至有20歲出頭的“90後”。從2000年開始,已經有大量有責任感的香港年輕人投身社區工作,以服務市民、服務社區、服務社會為己任,在基層發光發熱。

 

從目前青年一代在競選中的表現來看,他們的確展現了與老一輩不同的精神風貌。他們更加積極、專業、貼近當下,對政治參與和服務社區有獨特的見解,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早已厭倦“一成不變”的選民的青睞,從而得以“後起之秀”和“黑馬”之姿進入區議會。

 

區議會不僅是一個區域性的諮詢機構,同時也是孕育政治人才的平臺。落區服務的歷練能使青年議員在政治素養方面得到巨大提升。對於區議會而言,能聽到更多年輕化、多元化的聲音,引入新思維,也有利於區議會與時俱進,更好服務社群。

 

本屆區選已落幕,高投票率意味著港人踴躍發聲、政治參與度有所提高。在香港社會政治化和政治政黨化的當下,香港政壇急需輸入新鮮血液,但願本次區選涌現出的新面孔能夠成為一股活泉,給僵化的香港政治生態帶來觸動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