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內地與香港服務業合作升級推進兩地經濟轉型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的新協議27日在港簽署,標誌著內地與香港基本實現服務貿易自由化。內地與香港的各界人士認為,服務業的繁榮與創新對兩地的經濟發展和轉型而言意義重大。

 

在協議下,內地對香港服務業全面或部分開放的部門有153個,佔世界貿易組織全部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的95.6%,當中就“商業存在”的服務模式有62個部門對香港實行國民待遇。

 

近年來,內地與香港服務業的交流與融合程度日益加深。在香港,內地商業銀行網點星羅棋佈,市民習慣使用微信,並可以用支付寶為本地手機號碼充值……兩地的服務業交流已在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潤物細無聲”。

 

內地與香港服務業交流的蓬勃發展呈現出三個引人注目的新趨勢。

 

首先是雙向交流日益明顯。

 

如今內地已不僅是“引資者”,同時也是“投資者”。根據商務部的統計,今年前10月,內地對全球的非金融投資金額中近五成流向香港,達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8%。正在香港參加京港洽談會的北京市投資促進局副局長蘇宏表示,本屆洽談會北京方面發佈的項目中,預計“走出去”的簽約項目佔比將達到40%。

 

其次是兩地服務業交流不僅停留于經濟層面,也逐漸拓展至政府管理層面。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7日舉行的京港洽談會開幕式上表示,香港熟悉內地和國際的商業文化,是“一帶一路”基建設施的融資平臺,可以充當全球市場的“超級聯繫人”,攜手內地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蘇宏表示,在城市發展的歷程中,香港成功治理了一系列隨城市發展而衍生的問題,積累了豐富的城市建設和管理經驗,被認為是世界城市管理的典範。特別是在城市規劃開發建設、城市運營管理、節能環保政策法規及保障體系、交通擁堵等方面,香港的經驗對北京尤為珍貴。

 

第三個新趨勢是圍繞科技創新的服務業交流日益增多。

 

一方面,香港本地的技術人才、創業團隊,紛紛涌入內地尋求發展;另一方面,香港的資本也開始在內地投資科技項目。

 

內地與香港的創投生態圈正在形成。2013年,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聯和香港青協三方發起成了“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如今已吸引了兩地近百家創業團隊進駐。香港工商總會也在前海成立了創業孵化基地。

 

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20日正式成立,局長楊偉雄27日表示,創新及科技局的成立,為內地與香港提升服務業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希望兩地進一步加強在創業創新方面的合作。

 

“在創新方面,香港的優勢是在技術方面和知識産權保護方面,劣勢就是本地市場小、技術轉化效率也不夠高。而內地的市場非常龐大,對技術的需求旺盛,這為兩地的科技創新合作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衛炳江説。

 

“香港的服務業很發達、經驗豐富,內地的服務業市場很大,兩地各有優勢,交流與合作有天然的動力。”香港中國商會主席陳經緯説。

 

陳經緯表示,服務業的發展在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轉型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香港經濟需要逐漸擺脫對房地産的依賴,內地經濟發展需要調整産業結構、提升經濟發展效率,在這一過程中,都離不開服務業的發展和升級。”(記者黃歆王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