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老師寫文引導學生正視霧霾 閱讀量逾10萬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2-10 16:56:04 | 來源: 京華時報 |
“終於停課了,可我的學生們卻沒有為放假感到欣喜若狂,反而感到悲涼,我和他們一樣。”昨天,一篇微信公號推送的文章《霧霾停課期間寫給我學生的話》引爆了朋友圈。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一名教師的視角引導學生正視霧霾,不再消極、抱怨,充滿正能量的文字頓時引發了大量轉發,不到一天的時間就有逾10萬的閱讀量。
昨天,京華時報記者聯繫到了這篇文章的作者——北京師範大學二附中的高三語文老師何傑。談及自己寫這篇文章的初衷,何傑表示,作為一名教育者,自己在面對公共事件時可以有自己的態度,哪怕是消極情緒都可以,但是面對學生時一定要進行正向的、科學的引導,這是必須履行的職業責任。
>>對話
引導學生理性面對公共事件
京華時報: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文章?
何傑:12月1日霧霾很嚴重的時候,微信、網絡上就有各種抱怨,但我認為抱怨解決不了問題,應該思考霧霾背後深層的社會心理。於是就寫了一篇文章叫《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們有關》,發在我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上。在那篇文章中,我提出了“重提推己及人,重釋克己復禮”的觀點,指出霧霾的形成與我們每個人都有關,每個人都有責任。之後,有的青年朋友看到了這篇文章,認為我所説的“克己”的觀點過於消極,認為我們應當更有批判性。所以我寫這篇文章,一方面是對這種“質疑”的回應,另一方面是延伸上次討論。
京華時報:你在文章中提到幾個學生對於霧霾停課的看法,他們對霧霾停課感到很難過?
何傑:是的。那些都是學生的心聲,他們在停課時感到“很心疼北京”,寧願不要這樣的假期。看到孩子們的悲涼,我也覺得很無奈,但作為老師還是要試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解決問題。
我的學生多數都是文科生,讓他們去討論怎麼治理霧霾可能很難,但是也不能只是抱怨,而應該深入思考,作為學生該如何面對這樣的公共事件。2003年非典的時候,這些孩子都還很小,所以這可能是他們第一次真正接觸這種公共事件。表面上看,國家、社會都離自己很遠,但如果我們做不好自己的事,最終可能影響的就是自己。
京華時報:這篇文章發出後,獲得了逾10萬的轉發量,之前有想過嗎?
何傑:沒有,沒想到影響這麼大,許多同行的老師和學生都轉發了,還有很多學生針對這一事件專門撰寫了文章,還有老師將這篇文章朗誦出來進行分享傳播,我覺得很感動。
從學生們轉發附帶的評論來看,大部分還是認同我的觀點的。其實從情感上大家都對霧霾不滿,但是通過反省、討論,還原面對公共事件的多元生態,還是能有很好的價值引導的。這篇文章發表後,我能感到絕大多數人心中有很多正能量。
京華時報:這件事對你的工作帶來哪些啟發?
何傑:我希望更多的教育者願意並且敢於傳遞正向理念。作為個人而言,我們可以對公共事件有自己的判斷和言論,哪怕是消極情緒都可以,但是面對學生時還是要進行正向引導,這是我們的職業要求和責任。
今後的公共事件有可能越來越多,作為老師必須要對公共事件有清醒敏銳的判斷,在此基礎之上,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理性的認識。不管學生是否認同你的觀點,都要以平等的態度心平氣和地和學生對話,不是以師者的身份,而是以朋友的身份,哪怕是爭論都是有意義的。
《霧霾停課期間寫給我學生的話》摘選
我們喜歡藍天,但是我們要理解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對我們的意義。我們主張權利,但是我們要理解這個世界還有其他群體的利益要保障。更重要的,是始終保持清醒頭腦與獨立判斷,懷疑並審視任何信息與觀念。懷疑一切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分析這些信息和觀點的來龍去脈,分析它們的表像與本質——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自己的頭腦不成為他人信息與思想的容器,自己的嘴才能不是別人的傳聲筒。最後,還要力求心平氣和。不自做悲情,更不被人煽動。——北師大二附中教師何傑
京華時報記者張曉鴿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