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中生僻字多:騔、耜、氽 你認識嗎?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12-10 16:35:47 | 來源: 新民晚報 |
《羋月傳》在東方衛視開播以來收視一路攀高,截至前晚,據全國50城調查統計,收視已逼近2.4%,問鼎全國收視冠軍。《羋月傳》開播收視紀錄已超越《瑯琊榜》《偽裝者》《武媚娘傳奇》等熱播劇,成為今年最熱劇已無懸念。由此是劇中有不少生僻古文、歷史典故和歷史人物,使觀眾在一路追看熱潮中還引發了一股傳統文化追尋熱。
深感腦量不夠用
不僅“羋”字奪人眼球,劇中大量冷僻字如“薅(hāo)”“氽(tǔn)”“騔 (gé) ”“耜 (sì)”等,也令文化底子薄弱者為之汗顏。正如女主演孫儷所説:“劇中所有臺詞都非常考究,我第一次讀劇本時,是拿著新華字典讀的,很多字真的不認識。”有網友説:“光是‘羋月、羋姝、嬴駟、樗 (chū)裏疾、莒姬、周赧(nǎn)王、靳尚’這些人名就已經讓人覺得自己的語文是體育老師教的。還有那些難懂的古代傳統文化,一集下來腦容量真的不太夠使。”
羋月在預告片中有這麼一段話:“我雖出生王族,卻一直被人踩在腳下,一無所有。我不墨守成規,也不懷狹偏見。我既能一擲決生死,又能一笑泯恩仇。我要讓天下人看到,我用國法殺他,名正言順。我也要讓天下人看到,我言出法隨,一切都在光天化日之下。”這類半文半白、頗有古韻的臺詞在劇中俯拾皆是,給觀眾帶來了新的感受。
劇中出現如“商鞅變法”“戰國七雄”“孫子兵法”等歷史名詞,也引發了觀眾對該劇蘊含的傳統文化的熱議。上海觀眾還從黃軒飾演的黃歇身上感到有一種歷史淵源。黃歇封地在今上海一帶,他被稱為春申君,故上海簡稱“申”。上海的黃浦江古時也稱春申江、黃歇浦。這種對歷史的追根溯源令人神往。
觀眾較真很熱鬧
由於對《羋月傳》一路追捧,出現了部分觀眾挑刺,有網友羅列了大大小小數十條差錯,展開了一系列爭論,在網上曬出各自對歷史研究的真知灼見。如有人質疑演員服飾過於鮮艷,説大王冕冠、嬪妃發髻等細節與歷史不符,指演員佩戴的冕旒冠上的串珠數量不對等。有人還指出,歷史上的羋月跟黃歇實際年齡相差巨大,羋月執政時,春申君黃歇才是垂髫小兒,根本不可能是青梅竹馬的戀人。有人指出,黃歇和屈原的師徒關係也是沒有記載的。
如商鞅被車裂究竟是行刑前還是行刑後也引發了很大爭議。導演鄭曉龍説,根據《史記》,原有兩種不同的記載。《羋月傳》採用當著秦王面車裂處死商鞅,是為了更具戲劇化,更具震撼力。當商鞅面對秦王説出其法不滅,死又何憾,就更具震撼效果。
秦始皇兵馬俑是為“千古一帝”秦始皇陪葬,這本是不爭的事實。可是,最近卻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兵馬俑很可能是為秦宣太后即羋月的陪葬,儘管專家們對此也爭論不休,這説明羋月已成為觀眾包括專家在內的關注焦點已成事實。
重翻史書有意義
對觀眾的這番較真,導演鄭曉龍反而覺得高興。他説,歷史正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更何況《羋月傳》是歷史傳奇劇。如果一部電視劇能重新激發大家對一段歷史的興趣,重新回去翻史書,甚至形成街談巷議的景象,他樂見其成。有專家認為,應該對影視劇的藝術虛構持寬容態度,不能把它當成歷史來看,只要不胡編亂造,對歷史細節可適當變通、虛構、加工。如中國古典小説或傳統戲曲有不少經典之作,也不能完全將它們與歷史畫等號。《三國演義》就有一些與史實不符的地方,有人還列出與史實的124個差距,但不影響它成為經典文學名著。記者俞亮鑫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