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高手獨創玉米稈作畫 畫只雄鷹能數清毛羽

民間高手獨創玉米稈作畫 畫只雄鷹能數清毛羽

玉米稈畫作玉蘭花

 

民間高手獨創玉米稈作畫 畫只雄鷹能數清毛羽

每一片魚鱗都需要逐個剪下,碳化

 

民間高手獨創玉米稈作畫 畫只雄鷹能數清毛羽

楊碧雲創作作品鷹

 

宜賓繪畫愛好者獨創玉米稈作畫,技藝不輸大師

 

秋收季節,屢禁不止的秸稈焚燒行為,污染了大氣,也讓人頭痛不已。在宜賓,民間繪畫愛好者楊碧雲自創了一種作畫方式,利用玉米稈做原材料,成功實現了變廢為寶。其作品不僅低碳環保,且表達的花鳥人物栩栩如生,質感強烈,一點也不輸大師級畫作。

 

楊碧雲説,創作一幅玉米稈畫,通常要耗時半個多月,從原料準備到成型,要經過20余道工序。但裝裱成型後,黑絨布上的金色秸稈更加色彩奪目,表達效果絕不亞於任何繪畫手法。在他用玉米稈創作的4年中,還未發現有用同樣方式作畫的人,這項技藝或許還是首創。

 

臨時起意

 

紋路如蜻蜓翅膀玉米葉激起他創作慾望

 

生活在宜賓南岸城區,從小學熱衷繪畫的楊碧雲,雖沒有成為美術教師,但步入中年的他,唯一的愛好依然是創作。他的作品不用顏料,卻色彩奪目,深淺層次間,呈現栩栩如生的立體視覺。楊碧雲説,用玉米稈創作了近4年,還未發現有用同樣方式作畫的人,這項技藝或許還是首創。

 

素描、工筆、油畫……難道這麼多種繪畫方式都不能入你的眼?楊碧雲滿是笑意的道出了其中原委。“用玉米稈作畫完全是一次偶然,這也是我熱愛繪畫的一種創新嘗試。”楊碧雲説,幾年前的一個秋天,他在玉米地裏意外發現,包裹玉米最裏層的葉子,紋路很別致,仿佛蜻蜓翅膀一般。楊碧雲立即聯想到,若是用這類天然的植物表達花鳥蟲魚,必定會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很快,楊碧雲就收集了大量玉米葉子,準備嘗試做花鳥,但剛開始呈現的效果並不讓他滿意。楊碧雲感嘆,“現在大家看到的成品,都是後期改良的。當然,創作過程中,必然需要大膽的嘗試,以及後期的逐步完善。”

 

多次嘗試

 

玉米葉配玉米稈軟硬兼備成就藝術佳品

 

《花開富貴》、《雄鷹展翅》、《煙雨山水》、《八仙過海》……在這位民間繪畫愛好者楊碧雲家中,記者看到,十余幅作品裝裱得整齊規範,畫中有活靈活現的八仙人物,有象徵富貴的牡丹,有細到每一根羽毛都能數清的雄鷹,景色生動、自然,畫面層次感非常強。

 

看著楊碧雲展示畫作的激動勁兒,妻子和兒子都笑道,這些都是他的寶貝,從最初的嘗試,到如今“升級版”成品,前後已完成了50余幅作品。其中一半都被親朋好友索要去了,現在有朋友向他要,都不敢再答應。不僅是對自己心愛之物的不捨,還有創作的費時和不易。

 

“玉米葉比較柔軟,如果全部都用它來呈現,很難體現畫面的層次。”楊碧雲解釋,用簡單的説法便是,結合玉米稈的硬度,在軟硬間展現立體感。這樣的想法,當然也經過了反復多次嘗試,單獨使用其中一種,都難以表達出現在的視覺效果。楊碧雲舉例道,“這幅《魚趣》就很典型,魚身有許多魚鱗,就應該用材質稍硬的玉米稈,而魚尾等部分就很柔軟,也比較通透,選用包裹玉米最裏層的葉子,就很貼切。”

 

材料準備

 

消毒去芯晾曬…至少要做20余道工序

 

確定了畫作的材質,還僅是作畫的第一步工序。楊碧雲介紹,完成一幅作品,通常要耗時半個多月,從原料準備到成型,要經過20余道工序。但裝裱成型後,黑絨布上的金色秸稈更加色彩奪目,表達效果絕不亞於任何繪畫手法。

 

妻子也在一旁介紹,每年秋收時節,楊碧雲都要跑去各地農村挑選玉米稈。作畫的秸稈一定要無蟲無害無斑點,最好是靠近頂端15釐米左右的秸稈。楊碧雲説,秸稈的選擇非常重要,外皮柔軟、韌性好的、色彩偏金黃的才是最佳選擇。

 

挑選好秸稈後,首先要進行消毒。這也是保證畫質的關鍵,避免秸稈生蟲、霉變。這期間,通常就要花費半天時間,因為秸稈必須陰幹,受不得陽光暴曬。接下來,就需要把秸稈中間劈開去芯,做成胚模,再用白乳膠將其粘在牛皮紙上備用。

 

楊碧雲説,這些工序看起來很簡單,但是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忽視,比如秸稈本身還有點厚,要用刀片把裏層刮掉,剩下秸稈的皮依然只是原材料。為了讓粘在牛皮紙上的秸稈保持平整,楊碧雲還搬來了很多書,將其壓平整,待到創作時再拿出。

 

動手創作

 

手繪剪紙電烙…少了一門技藝都不行

 

通過楊碧雲秘制的玉米稈,看起來光亮而平薄,但還是不能直接用。楊碧雲解釋,因為要讓作品生動起來,就必須要有顏色深淺之分,為了追求更好的視覺效果,就必須用電烙鐵上色。

 

而在這以前,心中還得確定好創作主題。“要確保最終畫面保證效果,一般我都會先在紙上畫好基本框架。”手拿著已畫好的工筆花鳥畫,楊碧雲指著玉米稈説,現在還要把複印紙墊在玉米稈上面,重新描摹一次,讓畫印到玉米稈上。這樣做也是避免在玉米稈上直接畫出現偏差,因為一旦刪改起來比較麻煩,也很影響後期呈現效果。

 

描摹到玉米稈上,也只是中間的一個插曲。真正體現畫作的立體感,還需要由裏到外的層次。楊碧雲介紹,例如一朵玉蘭花,描摹到玉米稈上後,還要用剪刀將每一朵花瓣、每一個枝條剪下來,逐個用電烙鐵上色。花朵所處的位置不同,受光影響的色彩也是不同的。

 

玉米稈上色這部分,楊碧雲認真地説道,就是將30瓦左右的電烙鐵燒熱,在刮凈的玉米稈上進行碳化處理,顏色要想深一些,熨燙就要慢一點,顏色想要淺一點,熨燙時就要快一點,這些都要作畫人靈活處理。

 

“待畫中所有景色都處理完畢後,再逐個由內到外的粘貼到黑色絨布上面。”楊碧雲笑著説,這部分就有點像拼圖,但比拼圖難的是,還要注意由內到外的立體感,這一部分還要創作人有一定的繪畫悟性。

 

□對話當事人我的畫可保存千年還欲作《清明上河圖》

 

相對繁瑣的工序後面,每一個點滴都是楊碧雲的心血。將一切都看在眼裏的妻子介紹,每完成一幅作品後,楊碧雲都會很愛惜地將其裝裱好,既是為了保護畫作不受損壞,也是避免灰塵入侵難以清理。

 

但楊碧雲最自信的是,碳化出來的玉米稈是不會褪色的,雖然耗費精力,但是效果很好,比如老鷹羽毛、魚的鱗片等細節部分,看起來都是那麼栩栩如生。這樣的畫作,因為材質取自純天然的植物,加上後期消毒處理,存放幾百近千年都是不會變的。

 

在這項創作中,楊碧雲已琢磨了4年,接下來,他還想集中精力做一幅《清明上河圖》,成為自己的代表作。但他更希望將這種方式獲得傳遞下去,讓更多的人學習、掌握這種環保、低碳的作畫手法。

 

作為墨彩油畫新樣式開創者,宜賓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牟晚秋對此介紹,這一類畫作屬於鑲嵌的裝飾畫,常見的有雞蛋殼、金屬材料等製成,而畫作呈現的優良,需要看畫面構成,以及是否具備美術範疇及其標準等。用秸稈作畫,非常低碳、環保,值得鼓勵和提倡。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鄧燁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