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國家加強豬肉等農副産品的對華出口——歐盟各國執行不同的養殖業健康標準

北歐國家加強豬肉等農副産品的對華出口——歐盟各國執行不同的養殖業健康標準

資料圖:瑞典肉丸

 

中國是豬肉消費大國。近年來隨著中國居民消費水準不斷上升,芬蘭、丹麥和瑞典等北歐國家紛紛將目光聚焦中國市場,希望將本國的農副産品特別是豬肉等出口中國。尤其在烏克蘭危機後俄羅斯停止進口歐洲農産品,北歐國家希望中國成為豬肉的主要出口市場之一。芬蘭農林部長奧爾波2015年宣佈,芬蘭已得到獲准向中國出口豬肉的許可,將向中國出口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肉類産品。養豬大國丹麥也積極向中國出口豬蹄、豬頭等産品。瑞典豬肉生産商認為,由於瑞典豬肉在抗生素和生長環境方面都遠優於歐盟平均水準,對吸引中國高端消費者有足夠吸引力。現在正是進軍中國市場的最好時候。於是瑞典農業大臣斯萬耶瑞克·布克特前不久率商務代表團到訪北京,向中國推銷瑞典豬肉等農副産品。他在“瑞典肉類跟中國飲食的未來”研討會上説,瑞典的豬肉非常注意品質和安全,瑞典的豬肉中不含抗生素、激素以及其他一些有害物質,同時瑞典也有世界上最完善的養殖業法規,動物得到了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也得到體現。

 

雖然歐盟內部有統一的關於養殖業的健康標準,但各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千差萬別。而瑞典在養殖業中實行的衛生標準和健康標準都是歐盟國家中最高的。“瑞典農戶飼養的豬百分之百都有豬尾巴,而丹麥和德國等90%的豬生下來就被割掉了尾巴,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瑞典伊西亞食品安全系統(E-sia System) 高級顧問、農業專家尼可拉斯·埃克曼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首先問道。看著記者一臉茫然,他解釋道,對瑞典畜牧業來説,除遵守歐盟統一法律法規外,最為獨特而先進的是關注動物健康,“健康的動物才是健康的食品”。上世紀80年代,消費者對市場上的豬肉品質提出疑問,媒體對“緊張豬肉”的報道引發瑞典民眾的高度關注。所謂“緊張豬肉”就是那些生長環境擁擠、惡劣,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的豬,其肉質乾燥、缺乏彈性,相對營養價值低。辨別一頭豬是否緊張,有一個很明顯的標誌,就是看它的尾巴。如果空間密閉狹小,緊張的豬會互相撕咬其他同類的尾巴。如果尾巴生長健康有光澤,表明農場主為生豬提供足夠寬綽的活動空間,生存環境良好。經過學者研究和民眾討論,反對“緊張豬肉”成為瑞典社會共識。只有那些有尾巴的豬才會進入食物鏈條。

 

衡量豬肉的健康程度除了豬尾巴外,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另一個重要指標。瑞典國家獸醫學院專家克裏斯蒂娜·格裏科介紹,瑞典早在1986年就立法禁止在飼料中添加抗生素,而直到2006年歐盟才通過該法律。當前很多歐盟國家90%的抗生素用於動物養殖,瑞典只有10%的抗生素用於養殖業。2013年瑞典全國用於人體的抗生素64噸,用於養殖業的12噸。而美國養殖業使用抗生素是人體的4倍。根據歐盟醫藥管理局2014年統計數字,瑞典是歐盟國家養殖業中抗生素用量最低的國家之一,平均每公斤肉類消耗抗生素12毫克,丹麥是瑞典的3倍,歐盟平均水準為150毫克左右。瑞典認為,動物跟人類的健康是互相影響的,一體的。如果動物染上疾病,人類很難倖免。而現在由於抗生素氾濫,全球各地出現很多有極強抗藥性的病菌。對人類健康是一大威脅。

 

埃克曼説,瑞典健全的食品安全體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是歷史上若干次慘痛教訓換來的。20世紀50年代,瑞典一個屠宰場感染了嚴重的沙門氏菌,造成9000人感染,其中90人死亡。自那以後,瑞典政府痛定思痛,為養殖業的各個環節制定了嚴格法規。從表面看這限制了農戶的利潤率和養殖自由,但肉類品質的可靠性換取了消費者的信任,從長遠來看有利於養殖業的長遠發展。

 

因此,為家畜提供更大的活動空間,減少了飼養密度提高了飼養成本,但可以提高家畜的健康水準,從而減少甚至杜絕抗生素的使用,對養殖戶和消費者來説是雙贏局面。例如,瑞典要求豬圈有良好的採光,禁止使用母豬限位欄,而丹麥和德國每年可使用150天。除了放養外,哺育豬仔的母豬至少要有6平米的活動面積。這一數字在丹麥和德國是4平米。

 

事實證明,歐盟一些國家的高密度養殖業爆發傳染病風險高,抗生素使用量遠遠超標。對於氣候和環境跟瑞典類似的丹麥,由於領土狹小,豬圈的飼養密度遠大於瑞典。這也導致了抗生素用量增大和傳染病的爆發。2014年夏天丹麥豬場發生的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大爆發,令全國三分之二的豬群被感染,進而發展成家畜傳染給人,造成全國12人死亡,成千上萬人被感染。出口到歐洲各國的丹麥豬肉紛紛被下架。傳染病的爆發令丹麥生豬養殖中心的減少四環素使用量計劃無法如期實現。為在歐盟地區實現抗生素用量逐年下降的目標,歐盟醫藥管理局2015年11月底制定了《2016-2020年抗生素使用新戰略》草案,強調人類健康和動物健康密不可分,要求各成員國逐年減少抗生素使用,以降低病菌的抗藥性,增加人體免疫力。(人民網斯德哥爾摩電 記者 劉仲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