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角色正發生積極變化——訪法國經濟學家、《世界報》專欄作家讓·米歇爾·卡特-布蘭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5-12-07 15:02:47 | 來源: 經濟日報 |
11月30日至12月11日,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法國巴黎舉行。就中國在此次峰會中的貢獻,記者採訪了法國經濟學家、《世界報》專欄作家讓·米歇爾·卡特-布蘭。
記者:您認為本次大會的目標是什麼?此時會程已經過半,與會各方是否能夠最終達成一致,使本屆氣候變化大會有所收穫?
讓·米歇爾·卡特-布蘭:首先,我認為法國政府設置的既定目標主要是希望與會國家能夠在此次大會上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普遍協議,並於2020年起付諸實施。“全球升溫與前工業化時期相比最高不超過2攝氏度”是衡量此次大會成功與否最具量化性的指標。
其次,我認為實現這一目標的路徑有兩個:一是要減少因人類活動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幾乎涉及現有的經濟領域,需要各國聯手應對。在這一過程中,既需要兼顧各國國情,也要在利益上有所取捨。二是要調整現行的生産生活方式,進而提高生産效率,引入綠色經濟和持續發展的經濟理念,實現更加健康的發展方式,譬如建設生態社區和綠色城市等。當然,這對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説(包括中國)並不容易,巴黎大會即是希望能夠找到一種融資方式幫助發展中國家落實健康發展方式,走低碳發展道路,其中既包括扶持資金的安排,也包括清潔技術的轉讓等。
最後,根據目前透露的談判進展,達成上述目標並非易事。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各國對此次大會所達成最終協議的法律約束範圍的接受程度不同。例如,很難想像美國會簽署一個具備法律效力的協議,因為這在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通過機會很小。二是發達國家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安排難以達到預期。這是發達國家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做出的制度性承諾,但目前看落實有限,每年提供的資金遠遠達不到此前的承諾。
記者:如何評價中國在此次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中的角色?
讓·米歇爾·卡特-布蘭: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經濟總量佔全球GDP的近13%。因此,當我們談論當今世界的任何問題時,中國都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單詞”,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更不例外。當前,中國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沒有中國,氣候變化的全球協議就難以達成。中國在今年9月宣佈設立200億元人民幣的“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用以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這説明中國在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的角色正在發生積極變化。此次大會上,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深刻而務實,法國新聞電視臺也進行了直播。習近平主席講話中提到的“三個未來”“巴黎協議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多一點分享、多一點擔當”等觀點讓我感受到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治理中的責任、擔當和智慧。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未來綠色經濟發展前景?
讓·米歇爾·卡特-布蘭:我在與中國學者交流中了解到,中國未來將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這句話中的“品質和效益”就是對中國未來綠色經濟前景的最好注腳。中國已經將生態環保的理念納入未來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之中,並提出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的主要目標。由此可見,傳統的高能耗、高污染行業與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佈局並不相稱,以綠色清潔的方式實現中國經濟新的增長也是中國經濟結構改革的機遇。中國應加大金融體系對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在這方面中法兩國間的合作潛力很大。
記者:剛才您提到中法在金融領域具有合作潛力,那麼兩國在綠色環保領域還有哪些合作值得期待?
讓·米歇爾·卡特-布蘭:法國總統奧朗德和總理瓦爾斯均於今年訪問中國。他們在訪問期間曾説過,綠色經濟是撬動兩國經濟增長的杠桿。法國廣泛參與中國的新能源領域合作,如在三峽大壩的修建過程中有法中兩國眾多企業參與合作。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法兩國就在綠色環保和清潔能源領域開展合作。大亞灣核電站第一台機組使用的就是法國技術。現在,中法又宣佈在英國的欣克利角核電站項目上展開闔作。中法在第三方市場的合作將給世界帶來新技術、新産品、新理念和新視角,打開可持續增長的綠色經濟發展通道。對中法兩國而言,綠色經濟都是拉動增長的産業。不妨結合正在舉行的氣候變化大會,引用奧朗德總統今年訪華時説的一句話,“碳排放、碳交易市場、新能源所屬的綠色經濟領域都是中法合作的舞臺”。
新聞推薦
- 兩岸同胞互致祝福同賀新春2025-01-27
- “‘兩山’理念”綵燈亮相台灣南投2025-01-27
- 跨越海峽的團圓 八旬母親的特別壽宴2025-01-27
- 台灣寫真:圍爐年菜——舌尖上的美味與鄉情2025-01-27
- 又是一年春運時 兩馬“小三通”聯通馬祖同胞回鄉路2025-01-27
- “兩岸一家親 歡喜過大年”在津臺胞新春聯誼活動在天津寧河舉辦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