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Observe
廈門,一個實現兩岸深度融合與心靈契合的地方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5-06-18 15:32:08 | 來源: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峽飛虹專稿 |
在波瀾壯闊的海峽兩岸交流歷程中,廈門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十七屆海峽論壇的成功舉辦,一次次證明著廈門不僅是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更是實現兩岸深度融合與心靈契合的溫馨港灣。
青年是兩岸交流的生力軍,也是兩岸融合的未來和希望。廈門以開放包容的姿態,為台灣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與機會,成為台灣青年到大陸逐夢的“第一家園”。台灣青年張立齊2013年來到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參與了西部計劃的支教,在內蒙古赤峰巴林右旗當老師。2019年,他來到廈門工作。經過這些年在廈門的歷練和沉澱,他説:“大陸有廣闊的空間、舞臺和公平的競爭機會,學校的科學研究領域都讓台灣青年參與進來。這裡用最真誠的心幫助照顧台灣青年。”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台灣大多數的人也都是從福建漳州、泉州過去的,本來就是一家人。在廈門,就能看到金門。張立齊認為,青年是這個時代的頂梁柱,青年強,國家就會強。台灣青年也應該參與其中,不應該被限縮在很小的世界,要勇敢地大步向前。他鼓勵台灣青年來廈門,來大陸看一看,只有走出來,才能看到大陸的繁榮、富強和現代化。
經濟合作是兩岸融合的堅實基礎。40多年來,廈門經濟特區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新路。在這裡,兩岸企業家們攜手共進,共同開拓市場,分享發展機遇,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兩岸經濟融合的無限可能。獲得2025年福建“101台灣青年創業扶持計劃”優秀創業項目 “創業之星”稱號的台灣青年徐新然來廈門已經兩年。他説:“在廈門創業就像回到家一樣,這裡給予的政策支持非常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的企業就能走向更高的領域。”幫助徐新然創業成功的台灣青年林宗龍,從台北到廈門發展已經有十幾年了,他説:“當年,我來大陸的第一個機遇就是參加海峽論壇,我是2019年的‘創業之星’。現在,我想成為兩岸間溝通的橋梁,介紹更多的台灣青年來這裡,將兩岸經濟進行融合,帶領他們共圓中國夢。中國經濟這麼強,希望通過我的努力,讓台灣青年逐夢大陸。這次,我帶領的兩位台灣青年拿到‘創業之星’稱號,看到他們的成長,更增加我為兩岸經濟發展做貢獻的決心。”自稱“老臺青”的他通過實際行動,不僅實現了自身的發展,也為兩岸經濟交流與融合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而他們的故事,也只是眾多台灣青年在廈門創業成功的縮影。
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紐帶。兩岸文化的交融,不僅僅是外在形式的結合,更是心靈深處的契合。它讓兩岸同胞在共同的中華傳統文化記憶中找到了歸屬感,也讓彼此的心更加貼近。2001年,臺胞蕭棋元來到廈門,接手家裏在大陸的生意,成為了臺商二代。現在的他,是一名廈門女婿。在這裡,與太太吳丹一起“織”造屬於他們的文創版圖,創作研發了“十二生肖”文創IP。他們以針織文創作為突破口,把想法設計成十二生肖形象的針織娃娃,讓更多的兩岸同胞了解、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吳丹説:“作為炎黃子孫,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提升文化自信,也是我們兩岸同胞的共同使命。”
在海峽論壇的舞臺上,兩岸學生懷揣著對未來的憧憬,相聚於此,分享夢想、交流創意,用青春的筆觸描繪著兩岸融合的美好畫卷。談到參加作為第十七屆海峽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的第二十三屆海峽青年論壇的感受,三位在北京讀書的台灣學生給出同樣的答案,交流非常重要!在這兒,可以認識新朋友,也能夠和老朋友相聚。廈門不僅風景優美,也開拓了眼界。他們想送給還沒有來過大陸的台灣青年一句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定要親眼來看一看大陸的美。
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出席第十七屆海峽論壇大會時表示,我們堅定順應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始終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致力於深化兩岸融合發展,讓台灣同胞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兩岸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共同續寫中華民族歷史新輝煌。
十七屆海峽論壇見證了廈門這座城市如何以實際行動詮釋“兩岸一家親”的深刻內涵,讓兩岸同胞的心越靠越近。從青年交流到政策支持,從經濟合作到文化交融,廈門在兩岸融合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前行,為兩岸同胞共同的福祉貢獻著力量。廈門,這個實現兩岸深度融合與心靈契合的地方,用它的溫暖與包容,書寫著屬於兩岸的動人篇章。在這裡,兩岸同胞可以放下隔閡,擁抱彼此,可以攜手前行,共創未來。它讓我們堅信,無論未來道路如何,兩岸同胞的心都將緊緊相連。(作者 左妍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