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批柯文哲:公私對話不得體 再修禮儀也枉然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5-02-02 16:04:23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從“破銅爛鐵”再到“殖民”言論,柯文哲的失言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台灣《中國時報》名家觀點欄目今日發表評論指出,經過1個月的施政洗禮,柯文哲暴衝直白麵對問題的方式,給民眾對政治人物處理事務産生不同觀感與省思。
評論摘編如下:
從破銅爛鐵響應英國官員禮物的事件後,柯市長這些話語,已經不是臺面下説笑者、醫院醫生等不同身份所代表的意涵。柯文哲身份與鏡頭前的受訪者,已包含市長整個的外表輪廓。
禮物是送禮者“品味”的延伸,接受者從過程中衡量出你的心意、人品,甚至興趣與智慧。禮物送什麼,如何送?都會給人留下重要的印象;相同的,對方如何接受禮物的過程,也同樣重要。正常人用“破銅爛鐵”公開陳述形容禮物價值,這當然會給送禮對方産生衝擊。
這次事件,不是在“懷錶”是否合適或尊貴禮物的價值上打轉,而是,在一場以外交禮儀交涉互動的場景中,懷錶這項“道具”,呈現維繫禮儀與文化的精神,柯市長破壞了整場戲的氣氛。
社會學家高夫曼劇場理論,是現代人面對不同場景與空間中,非常好的操作思維。每個人在成長與同儕互動中,作為個體的那個我,不僅要向對方表現自我,還必須努力依照不同舞臺“印象處理”,來控制自己表現出的“外在姿態”,謀求當時社會場景中給觀眾留下何種印象。柯文哲、柯P、陳佩琪先生、亞斯伯格症的好爸爸、臺大外科手術室的臺柱,這些都曾是柯市長舞臺的另外角色,社會化行為教導我們,在什麼場景,演什麼戲,在高夫曼眼中就是社會表演,這不是IQ智商的絕對,反而是EQ人際關係的操控。
我們在人生不同階段,學會了在每個社會舞臺上,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的“多種角色”,何時收斂,何時放肆,恰到好處地為自己穩住不同的角色。柯文哲在選前,可以率真、直白、不造作,他的身份也算單純。然而,柯文哲在公務場合,媒體鏡頭前,已經加上市長的角色,他卻屢屢將聊天、私下的對話態度,放在公共領域上,如同放錯了舞臺音樂,或是穿錯戲劇服裝,對話臺詞頻頻出錯,讓戲劇難登大雅之堂。
選前記者採訪,因柯文哲語驚四座而受到青睞,選後同樣的記者,一樣會拿放大鏡注意“柯式語錄”。我想,柯文哲可能一直搞錯方向,當他已成為台北市長,而且這項帶有行政權力角色,更加受到多數人的關注、關心與解讀,因此,公與私的對話不得體,他若是一直搞不清楚,修再多禮儀課也是枉然。(趙哲聖,作者為台灣開南大學信息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新聞推薦
- 兩岸“春帆共濟”,青年“同心築夢”!湖裏區成立首個臺青就業創業基地服務聯盟2025-02-21
- 外國智庫專家:美國新一輪關稅戰衝擊全球經濟2025-02-21
- 市場監管總局在助力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哪些舉措?一文了解→2025-02-21
- 《七子之歌》新一代傳唱人龍紫嵐:我要用歌聲講好澳門故事2025-02-21
- 潘賢掌出席全國臺企聯新春聯誼活動暨福州臺協換屆系列活動2025-02-21
- 臺商紮根福州、投資福州的決心信心始終未變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