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瑞士巴塞爾鐘錶展“中國製造”亮相國際

海峽飛虹報道(駐瑞士記者 張婧昊):瑞士巴塞爾鐘錶展自19日開幕以來,每天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鐘錶愛好者前來參觀。據主辦方介紹,本屆鐘錶展有2000多位參展商參加,其中中國參展商有25家。此外,來自中國的參觀者在五大展館內隨處可見,足以看出中國鐘錶行業及鐘錶愛好者對於巴塞爾展會的關注程度。

 

每年的瑞士巴塞爾鐘錶展吸引著全世界40多個國家的鐘錶製造商前來參展,中國自1996年起與巴塞爾展結緣,經過多年努力,直到去年全部進入國際品牌館。今年,中國參展團由25家鐘錶企業組成,最大的特點就是企業自主研發有創造性的産品多了,與中國傳統藝術和工藝結合的産品也多了,並在品牌建設和機芯製造技術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巴塞爾鐘錶展究竟給中國鐘錶業帶來了什麼?

 

本屆中國展團執行團長朱舜華表示,在這近20年的參展過程中,中國鐘錶企業利用這一平臺逐步重視發展了對企業品牌的打造,“對中國鐘錶業來講,我覺得首先是讓我們跟世界更加接近,認識更多的全球産業的格局;也讓我們慢慢地學習如何去提升自己。當然我們也依託中國特有的特徵,以前在製造業方面也接了不少的訂單,但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通過國際化的(交流)來提升品牌,學習如何運作品牌,如何去發展自己的品牌。”朱舜華説。

 

朱團長介紹説,2014年中國出口鐘錶的數量約佔全球80%,接近150億美金;而瑞士出口約2800萬隻手錶,出口值已超過240億美金。從全球鐘錶業格局來講,瑞士處於高端定位,日本為中間,而中國製造業依舊在低價範圍內佔很大市場,目前出口主要針對非洲、南美、東歐、印巴、中東等發展中國家。

 

那麼,造成這種差距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呢?朱團長向我們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品牌運作的理念。這個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我們國內可能還有一個製造業的思維,技術研發方面我們投入不夠,(所以)在提升價值方面還做得不夠,但其實製造業的思維相對是比較簡單的,但如果作為一個品牌來講,技術研發只是一方面,如何進行品牌的包裝設計,尋找適合的市場定位、行銷方案,並且在互聯網時代如何適應變化的趨勢,各個方面都要綜合的考慮,考慮的角度和視野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覺得觀念上的差距是最重要的,軟實力的加強才是我們現在迫切需要學習的。”朱舜華説。

 

與瑞士高端手錶製造的差距,除了品牌理念的建立與深化,天津海鷗手錶集團公司總工程師馬廣禮先生從實際工作中總結出企業肯定要承擔起今後在科技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但同時也希望政府部門能夠給予更多的關注,將二者的積極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這個差距需要全民族的努力。因為瑞士在鐘錶行業是作為國家産業政策,形成了一整套科學發展道路,大學負責理論上的研究,包括基礎理論和産品研發,我們中國幾乎都是空白;研究所完成産業的轉化過程,就是應用;企業實際就是生産製造。它有社會的分工,而我們國家現在基本上靠企業自己研發、工藝技術和製造、銷售。企業自己的力量當然和國家的産業政策是不可比擬的。”馬廣禮説。

 

目前,機械手錶的發展趨勢是其計時功能逐步在弱化,卻向工藝品、藝術品、收藏品的方面發展,也就是説往高端品、奢侈品方向發展。那麼高端手錶與人的融合在中國飛亞達品牌總經理杜熙看來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對高端手錶的理解就是,高端手錶不光代表昂貴的材料、複雜的結構和工藝,同時一定要讓人佩戴後有親近感,有一種互動和把玩的關係,其實我們手錶文化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人與手錶的互動。”杜熙説。

 

在巴塞爾鐘錶展的展館裏,總是繞不開“中國元素”,除了中國品牌,不少國外手錶品牌也推出了包含中國元素的手錶。其中,意大利品牌U-Boat參展負責人維薩瑞先生就表示,中國經濟一直保持著增長勢頭,他們的産品在中國市場的前景令人感到樂觀,並且已經開始針對中國消費者的佩戴習慣,對手錶的設計進行了調整,“我們專門設計適合中國市場的圖案,一開始是在表盤尺寸上做改變,不像針對在美國、俄羅斯市場上的大表盤,而是中國人感興趣的大小,此外,也會滿足中國消費者的審美。”維薩瑞説。

 

此外,提到生産就不得不提到假冒産品問題。在鐘錶展開幕前的新聞發佈會上,作為中國展團執行團長的朱舜華指出,假冒産品問題不單單是中國的問題,而是一個全世界的問題,並表示中國鐘錶業願和巴塞爾組委會以及瑞士鐘錶協會合作,未來在中國和瑞士的自由貿易協定框架內,在知識産權保護和假冒産品的打擊方面做更多的努力。從長遠來講,中國的企業要做品牌也不希望有假冒的情況,希望大家共同維護一個比較好的國際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