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港區委員聯合倡議將中式禮服作為“國服”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服裝作為文化符號,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徵。有感於此,由港區政協委員、香港《文匯報》社長王樹成牽頭,盧文端、黃英豪、杜惠愷、方方、呂耀東、霍震霆、譚耀宗等多名港區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提交了《關於確定中式禮服作為“國服”的建議》的提案。

 

如何融合中式服裝元素、體現中華文化特點,又能適應時代,以及如何做好中式服裝文化的申遺保護等話題,受到政協委員的熱議。

 

王樹成認為,隨著經濟地位的崛起,中國距經濟第一大國的目標越來越近,世界對中國的關注日益提高。作為一個五千年曆史的古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到了應該認真對待的時候了。服裝作為文明符號,承載了傳承和傳播文化的功能,“我們應該設計一套能代表中華文明的服裝,來替代西式服裝。”

 

文化符號 軟實力象徵

 

王樹成介紹説,歷史上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孔子以“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來讚揚管仲保存中原文化的功績;明清易朝之際,黃宗羲、王夫之等人以“不剃頭,不易服”來表明自己傳承華夏文明的心跡。可以説,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流的儒家,歷來視衣冠為華夏文明的象徵。

 

但隨著近現代風雲激蕩的政治、文化變遷,優雅的中式傳統服裝,逐漸被西式服裝所取代。現在無論是內地、港澳還是台灣,中式傳統服裝式微,也是普遍的事實。

 

王樹成提出,禮服是文化的符號,也是軟實力的象徵。在今天我們仍然以西式服裝作為我們的禮服是不合適的,要全面復興中華傳統文化,讓中華軟實力走向世界,需要一個廣泛的載體來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的形象。因此,制定統一的中式服裝作為現代中國的國服,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王樹成建議,國服可按照穿著場合分為“禮服”、“便服”兩大類。禮服可用於特殊的外交、官方活動、重大慶典、祭祀、婚慶、成人禮等場合;便服則可在一般性傳統節日和日常生活時穿著。(中新網3月5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