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台灣遭遇歷史的“孤單”

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台灣遭遇歷史的“孤單”

圖片展入口看板
 

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台灣遭遇歷史的“孤單”

台灣抗日先賢丘逢甲後輩丘秀芷在展覽上看到其家族的照片。
 
 

甲午·乙未不能忘記 台灣遭遇歷史的“孤單”

1947年上海《文匯報》發表木刻作品《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聲援台灣同胞。
 
 

甲午,血染黃海!11月22日,日軍攻陷旅順軍港後,旅順城內僅有36名埋屍人倖存,市民全被日軍屠殺;乙未,痛徹兩岸!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台灣籍舉人上書光緒皇帝:“與其生為降虜,不如死為義民”,台灣開始了犧牲65萬人的抗日血戰……

 

以上所述,在6月9日于北京台灣會館開幕的“台灣愛國歷史的證言和證物——甲午(1894)·乙未(1895)120週年圖片展”中均能找到證據。120年,已經走遠;120年,尚存證物。有圖有真相,有文有史實,有物有情感。血脈相連、國恥國殤、九州同愾、誓不臣倭、普天同慶、時代悲歌等主題,提醒我們不能忘卻那段血淚記憶,以史為鑒,為明天做出正確的抉擇!

 

歷史的“孤單”

 

台灣作家藍博洲,生於1960年,在上世紀80年代偶然聽到彰化人郭琇琮的人生故事——郭琇琮是一位出身富裕之家的醫生,因反抗日本殖民統治被關進監牢;抗戰勝利後,又因為反抗國民黨當局的暴政被槍決,死後他的名字連家人都不敢提起。藍博洲寫了《美好的世紀——尋找戰士郭琇琮大夫的足跡》,從此開始了尋找“戰士”的生涯,出版了《幌馬車之歌》、《臺共黨人的悲歌》、《台北戀人》等著作。藍博洲在圖片展開幕式上説,我偶然碰到了歷史,開始尋找在台灣長期被湮滅的歷史,我才了解台灣人的愛國精神,台灣人是有骨氣的。只有知道這段歷史,才能對台灣有全面的認識。

 

藍博洲表示,在台灣尋找歷史真相的路“越走越孤單”,“有些人的先輩是抗日烈士,自己卻站在了中國的對面”, 他認為兩岸的統一不僅要靠政治與經濟,最後還是要靠感情,了解歷史可以加深兩岸間的感情。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建議這樣的展覽要不定期地去台灣辦;全國臺聯宣佈開拍的《台灣抗日50年50人》電視專題片,要多邀請台灣的創作人參與,“在親身參與的過程中了解歷史”。

 

台灣抗日先賢丘逢甲的後輩丘秀芷在開幕式上也表達了抗日曆史在台灣的“孤單”,她説:“我是在北京,在全國臺聯辦的台灣少數民族抗日曆史圖片展上,才了解原來台灣原住民那麼慘烈地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在台灣,關於這段歷史,大家只知道有一個‘霧社事件’。”

 

台灣《海峽評論》總編輯王曉波説:“多年前我到盧溝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看到有《東北抗日16年》的專題,可我們台灣抗日是50年啊!卻沒有台灣的專題,當時我就建議要增加台灣抗日的內容。我希望大陸更多人了解台灣的抗日曆史。”王曉波説:“在兩岸統一前,抗日這段歷史能否在台灣傳承下去我非常不放心,希望這段歷史回到祖國保存下去。”

 

“孤單”背後的盲點

 

台灣“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在開幕式演講時提出造成這段歷史在台灣“孤單”的幾個盲點。他説,甲午·乙未是台灣歷史上最大的社會巨變,但今天的台灣社會卻“不合比例”地淡化了這段歷史。對這段歷史的看法是“怨恨祖國拋棄台灣”,卻不痛恨日本千里迢迢侵略台灣的不公不義。當時台灣只有300萬人,日本從北部上岸後,在4個月內,殺了1.2萬人,傷了二三萬人,這對台灣來説是驚天動地的。

 

戚嘉林指出,第二個盲點是低估了日本侵略和殖民統治給台灣帶來的災難。戚嘉林以台灣中部的斗六小鎮為例,1896年7月,日軍在斗六焚燒了55個村莊,焚燬了4947間房屋,這些數字之所以精確到個位數,是因為來自日本人自己的戰爭記錄,記錄稱“凡兵煙之下無不盡成肉山血河”。1900年,台灣的稻米産量不到過往的一半,因為全台灣如斗六一樣農民離散,土地荒殘。第三個盲點是忽略了大陸官兵與台灣人民一起保衛家園的史實。雖然《馬關條約》簽訂後,清廷下令“所有文武大小個員,著即陸續內渡”,但不少官兵抗命留臺,“湘、淮、粵、閩、土、客諸軍”組成義軍,湖南、浙江、安徽、廣東的將士們和台灣人一起壯烈犧牲……

 

歷史解讀現狀

 

戚嘉林指出,回顧台灣人民抗日的歷史,可以看到台灣人民熱愛祖國的歷史,也印證了台灣的近現代史與中國近現代史是融為一體的。

 

歷史不只是用來紀念的,圖片展“時代悲歌”、“心繫祖國”、“未竟事業”3個專題,以大量史實為今天兩岸的一些難解問題提供了思考。藍博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我到學校去演講時,有學生説他承認那段歷史,但現在,選擇支持“台獨”。對此,圖片展“時代悲歌”提供了歷史解釋的角度:台灣光復後,經受了50年日本殖民統治的台灣同胞焚香祭祖,歡欣喜悅,愛國熱情空前高漲,家家戶戶殺雞宰鴨祭祖,報告回歸祖國的喜訊。然而,專制獨裁的國民黨政府在全國發起內戰,在台灣的軍政機構也是風紀敗壞,治理無方,致使台灣民眾怨聲載道,社會危機四伏……“二·二八”起義被鎮壓以及長期的專制統治,使台灣同胞的愛國熱情和當家作主的願望遭到了巨大挫傷……

 

展覽中有不少史料很有看點,比如1947年4月28日上海《文匯報》發表的木刻《恐怖的檢查——台灣二·二八事件》,體現當時大陸人民對台灣人民的支援;台灣地下黨聶曦在就義前面帶微笑的照片,其英俊的面容在環繞他的鋼盔與長槍的襯托下令人難忘;史料還披露了上世紀50年代,旅日臺胞回到大陸參加新中國建設;1971年,周恩來總理夜會美國“保釣”臺胞……

 

歷史決定著現在的面貌,錯綜複雜的歷史決定著當下錯綜複雜的兩岸現狀。但兩岸間有共創繁榮、共促復興、不令甲午·乙未慘劇重演的共識,就能消弭分歧,加深理解,令台灣同胞在抗日曆史上展現的愛國主義傳統再現輝煌!(本報記者 陳曉星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