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畢業回鄉種試驗田 稱想當最會種地的農民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06-29 16:45:32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我這幾年當農民,當得不亦樂乎。”馬瑞強説。
幾年前,一篇名為《我奮鬥了18年才跟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曾觸動了許多年輕人,也包括馬瑞強。從中國農業大學微生物專業畢業後,馬瑞強擁有了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可讀完這篇文章讓他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
讀研究生期間,馬瑞強就曾在家鄉種植了7畝水果玉米試驗田。他決定回家鄉內蒙古巴彥淖爾去創業。沒有多少人支持馬瑞強這個“不靠譜”的念頭。在鄉親們的觀念裏,考上大學再回來種地是件很丟臉的事。但馬瑞強並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反而覺得,旁人異樣的眼光是一種激勵。
2011年4月,馬瑞強回到家鄉,創業過程中最讓他頭疼的是“與人溝通”。“試驗田就種幾畝地,可大規模種植要和農戶打交道。”他説,“我們做專業技術出身的,以前都只和書本、科研儀器打交道,與人溝通的能力欠缺很多。想説服別人和我一起幹,很困難。”
馬瑞強走訪了100多戶農民,試圖説服他們和自己一起種植水果玉米,可最終只“拉攏”來14戶,其中還有7戶是自家親戚。他又和父母一起開著麵包車,跑遍附近18個村子推廣水果玉米。為了讓農戶更有積極性,馬瑞強自掏腰包,給他們發放各種補貼。最終,有406畝地種上了水果玉米。
沒有資金,沒有人,對企業管理完全沒有經驗的馬瑞強一切都要親力親為。“就連裝卸工找不到都得自己上。”對於已經當了20年“書生”的馬瑞強來説,這些重體力活足以讓他崩潰。
第一年玉米收穫時,租來的冷庫距離種植基地將近60公里。因為工作量大,裝卸工只幹3天就撂了挑子,剩下的玉米全由馬瑞強和父親、妹夫3個人一起搬運。每天晚上十點到淩晨兩點,他們要把500袋玉米從車上扛進冷庫,早上五點多還要起床安排農民採摘。100斤一袋的玉米扛在肩上,馬瑞強在心裏罵自己。“那時候是真後悔。”他笑道。
雪上加霜的是,冷庫兩次出現故障,加上其他損失,創業第一年,馬瑞強賠了15萬元。但他記得一句話:“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馬瑞強的努力沒有白費。看到水果玉米在市場上廣受好評,收入能比種普通玉米翻一倍,許多農戶決定跟他一起幹。第二年,馬瑞強和當地一家企業合作建了工廠。不過,因為經營理念不同,2013年,他們“分道揚鑣”。
2014年1月,馬瑞強又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尋找到正規的風險投資,成立了內蒙古分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水果玉米專業合作社和農機專業合作社。目前,合作社技術團隊包括3名博士、12名本科生及技術員,並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河套學院和中國微生物學會展開密切合作,通過“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模式,完成訂單合同1.2萬多畝,帶動1000多農戶增收1000多萬元。2014年,新建了一條年産兩萬噸的微生態製劑生産線。本月底,飼料廠也將投産建設。
馬瑞強的“水果玉米帝國”已經從最初的400多畝發展到4.5萬畝。他還組建了一個“職業化種植團隊”。“我想把我們的團隊打造成全國最好的職業化隊伍。”馬瑞強説,“希望未來大家一想到種田,就會想到我們的公司,想到馬瑞強。希望大家會説,‘他是全中國最會種地的農民’。”記者 黃丹羽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