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為轟炸重慶部隊頒發“獎狀”被發現

日軍向轟炸重慶的軍隊所頒發的“獎狀”。(重慶市檔案館供圖)

 

1938年2月起,日軍對重慶進行了長達5年半的殘酷轟炸,其間為“鼓舞士氣”還向實施轟炸的航空部隊頒發“獎狀”。

 

近日,重慶市檔案館徵集到一批日本侵華檔案,裏頭就有一張這樣的“獎狀”。在這張頒發于1939年的“獎狀”中,日本軍方對轟炸重慶的部隊進行“表彰”,並對當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期間的轟炸行動進行了“總結”。專家表示,這張關於重慶大轟炸的日本“獎狀”全面體現了日本帝國主義鼓勵侵略、煽動侵略的心態,成為其侵略中國、對重慶實施無差別大轟炸又一鐵證。

 

日本軍方是如何表彰自己部隊的?“獎狀”中所提及的那一個多月,重慶遭遇了怎樣的轟炸?6月29日,重慶市檔案館向本報獨家展示了這張罕見的“獎狀”。

 

“獎狀”

 

稱軍隊“作戰勇猛”,對於作戰效果卻只字不提

 

市檔案館研究館員唐潤明介紹,這張“獎狀”並非原物,而應該是一份影印件,來自1939年日本出版的《征戰紀年寫真貼》,由一位收藏人士向檔案館提供。

 

記者看到,同一冊頁上還配發有一張遭遇轟炸後滿目瘡痍的渝中半島圖。“獎狀”抬頭寫有“感狀”的字樣,“感謝對象”為日本“第二聯合航空隊司令官所指揮的第13、14航空隊”,“獎狀”由日軍中國方面艦隊司令長官及川古志郎于1939年7月10日頒發。

 

嘉獎令翻譯成中文內容大致如下:第13、14航空隊的45架戰機“在攻陷武漢以來一直奔走于漸漸成為敵方首都的重慶”,“從5月上旬到6月中旬為止,先後對重慶進行了5次攻擊。在此期間,無論敵軍如何猛烈地進行防禦,各飛行隊依然突破敵機的防禦,果敢勇猛地到達敵軍上空,對敵軍重要的軍事設施和航空隊伍進行擊破,極大推動我軍作戰,戰功顯赫,特授予此“獎狀”。”

 

唐潤明説,當時日本空軍分為陸軍航空隊和海軍航空隊,在1939年5月之前,對重慶的轟炸由陸軍航空隊執行;5月之後,則由力量較強的海軍航空隊接手,而“獎狀”中所説的第13和第14航空隊正是日本海軍航空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唐潤明注意到,雖然“獎狀”中強調日軍作戰的“英勇”以及“對敵軍防禦的突破”,對作戰效果卻只字不提。

 

真相

 

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之後很長時間日軍白天不敢出現

 

日軍為何在“獎狀”中刻意回避作戰效果?對此,中國空戰史專家、重慶三峽博物館特約研究員唐學鋒的答案是——在這階段的作戰中,日機其實損失慘重,日本軍方頒發“獎狀”不過是為了鼓舞士氣。

 

唐學鋒介紹,1939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日軍對重慶進行了6次轟炸,而並非“獎狀”中所説的5次。其間,最激烈的交戰發生在5月3日、5月25日和6月11日。

 

“5月3日當天,日機從漢口起飛,大約下午1點抵達重慶。由於輕視中國空軍的實力,驕橫的日本軍隊選擇從低空進入重慶。”唐學鋒説,當日,在低空盤旋的45架日機遭到中國空軍以第四大隊為主的37架戰鬥機的攻擊,其45架戰機被擊落2架、擊傷43架,飛行員也被當場擊斃15名。

 

“5月3日,日本派出的戰機無一完好返回;5月25日,日軍一架戰機被打下,7名飛行員被擊斃;6月11日,日機又一次遭受重創。”唐學鋒説,當時,重慶的防空力量比較強大,不僅有中國空軍部隊,更有蘇聯派來的兩個戰鬥機大隊幫助防禦。在5月3日遭受重創後的很長時間內,日機就只是在黃昏、夜間對重慶進行轟炸,整個1939年,再也不敢在白天出現。

 

“正是因為在那一個多月的空戰中損失慘重,日本軍方才頒發這樣一份“獎狀”。”唐學鋒認為,這張“獎狀”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中國空軍和地面高炮部隊作戰之頑強,“反映出重慶這座英雄之城的鐵血歷史與不屈不撓的時代精神。”

 

轟炸

 

未曾經歷空襲,重慶市民防範不及時致死傷慘重

 

雖然有精兵防守,重慶在1939年5月3日、5月4日依然損失巨大。重慶圖書館一份來自當年的統計資料顯示,日軍這兩天的轟炸致重慶市民死傷6000余人,約20萬人無家可歸,“因國民政府內遷而變得繁華的重慶市區,處於一片火海之中,到處是斷垣殘壁、死屍枕藉。”

 

為何傷亡如此慘重?唐學鋒解釋,在1939年5月3日之前,重慶市民並未真正經歷轟炸,對日機幾無防範意識。“1938年,日軍對重慶進行了幾次試探性的轟炸,但都集中在廣陽壩機場等地,從未進入市區。”唐學鋒説,1939年5月3日天空中的激戰爆發後,大量重慶市民依然在戶外仰頭觀看,以致當敵機突然投下炸彈時,市民已躲避不及。

 

5月4日,改變策略的日軍在黃昏時分對重慶進行轟炸,中國空軍因燃油不足難以升空對抗。當日傷亡人數進一步增加,僅在國泰電影院,就有200余名觀眾不幸被炸死。

 

唐學鋒説,這份罕見的“獎狀”體現了日本鼓勵侵略的心態,成為日本轟炸重慶的又一鐵證。

 

重慶日報記者 夏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