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遊臺必備:你知道這些台灣地名是怎麼來的嗎?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15-06-05 14:11:20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現在,不少大陸游客已進入深度遊台灣階段,在台灣搭客運、火車,或者騎著自行車上山下鄉,有不少難以從字面理解的地名引起大家的興趣。探究地名不僅滿足好奇心,也是深入了解一地的途徑,現就筆者了解的一些地名與讀者分享。
宜蘭風光(資料圖)
宜蘭:舊稱“噶瑪蘭”、“蛤仔難”,來自宜蘭平原上的原住民平埔族分支“噶瑪蘭”。清朝于光緒元年在此設縣,縣名保留原有的“蘭”字,前面加了“宜”。
彰化:從前稱“半線街”,是平埔族分支巴布薩族“半線線社”的所在地。清雍正元年改稱“彰化”,意思是彰顯皇化。
桃園:清朝有移民入墾,在此地遍植桃樹,因而名“桃園”。
台北市木柵動物園(資料圖)
木柵:大陸贈送台灣的大熊貓團團和圓圓就住在台北市木柵動物園。過去,大陸移民至此,為防止當地的部落入內引發衝突,在景美溪邊立起柵欄,此地因此得名“木柵”。
草屯:位於台中盆地,是進入南投埔裏的中途要站。過去挑夫們要在此地更換草鞋,丟棄的草鞋堆積成墩,草屯由此得名。
新營:台南新營源於鄭成功在此設鎮屯田,因在此之前有人在鹽水鎮屯墾,被稱為“舊營”,新墾之地就稱為“新營”。
左營:明朝在高雄實施屯田政策,有左營部隊在此進行開墾,故稱為“左營”。
台北西門町(資料圖)
西門町:位於老台北城的西門外。日據時期,台灣居民大多居住于台北城內,西門外是休憩場所。“町”字在日語中的意思是街道、社區。1922年,日本殖民當局以“西門町”命名這一區域。
關西:位於新竹縣,此地舊稱“鹹菜硼”,因為當地居民多為客家人,擅長腌制鹹菜。由於“鹹菜硼”的客家話發音與日語的“關西”音近,日本統治者將此地改名為“關西”。
新聞推薦
- 商務部回應美方宣佈對等關稅:堅決採取反制措施維護自身權益2025-04-03
- 泉金“小三通”客運碼頭首設族譜對接尋根諮詢服務2025-04-03
- 進逼!懾封!毀癱!鎖控!“台獨”作妖引天火2025-04-03
- 千年歌圩唱“潮音”——從“廣西三月三”看傳統節慶激發新活力2025-04-03
- 廈門湖裏:台灣人才工作者“鬥陣”來培訓,人才引育技能UPUP!2025-04-03
- 東部戰區發佈軍事行動主題海報《毀癱》2025-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