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20年:越來越多中國人投入健身熱潮

勻稱的手臂、緊實的腹部、清晰的馬甲線、先進的運動裝備……北京白領趙曉晨在微信朋友圈曬出一張自拍“健身照”,立刻引來了60多個“點讚”,有人羨慕她的體態、氣色,有人向她諮詢健身“秘籍”。

 

作為健身8年的健身愛好者,31歲的趙曉晨見證著健身帶給自己的變化,也見證著健身在中國發生的變化。

 

“以前,健身方式就是跑步、游泳,近幾年,騎行、瑜伽、健身操等慢慢流行起來,後來又有了智慧化運動腕錶等精良的健身裝備,健身熱帶動了越來越多人,健身內容、方式也更為多元化。”她説。

 

查看手機後臺,了解自己一天運動消耗了多少卡路裏;瀏覽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能看到“馬甲線”、腹肌及其練成攻略;夜幕降臨,長跑的人們和跳廣場舞的大媽擦身而過;綜藝節目,“馬甲線”是高頻詞彙,也成了藝人們的“漲粉神器”……如今,越來越多中國人正投入健身熱潮。

 

今年是《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20週年。1995年6月20日,中國國務院頒布《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正式開始實施全民健身計劃。專家認為,《綱要》在中國體育發展史、特別是群眾體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時代意義。

 

提倡全民健身20年來,健身逐漸普及並得到認可。趙曉晨説,自己曾經駝背、腿粗、穿裙子難看,現在她成為了周圍人健身的榜樣,還在單位帶頭成立了健身小組,和女同事們利用午休時間一起健身,每週至少鍛鍊兩次。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各式運動APP的推出,也為人們健身帶來了更多交流空間和鞭策動力。

 

趙曉晨在微信上加入了幾個健身交流群,每天都有人將自己的健身照和心得發佈在群裏,供其他人借鑒。其中一個群還為趙曉晨帶來了一項福利:假如她出行去其他城市,當地的健身愛好者會帶她免費體驗自己常去的健身房。

 

去年,趙曉晨去武漢出差時,武漢大學的大學生李璐為她免費提供了健身房,年齡相差近十歲的兩人一起健身併合影留念。李璐把這張闔影發到了社交平臺朋友圈裏,寫道:“在健身路上遇到你,希望十年後能像你一樣依舊有背肌、腹肌、小腿肌、肱二頭肌,感謝健身讓我們美麗!”

 

家住北京市草橋欣園的張悅告訴記者,以前,在小區附近跳廣場舞是她媽媽唯一的健身方式,自從她教會媽媽使用手機APP輔助健身以後,老人家開始健步走,規定自己每天要走上2萬多步,有時還會和鄰居比較健步走的成果。

 

從健身中獲益的,不僅僅是健身愛好者。不少創業者看中了健身市場的前景,致力於研發健身應用軟體,打開蘋果手機APP輸入“健身”“運動”等關鍵詞,能搜索到的應用軟體達到上千個。

 

健身産業經營者王天華非常看好中國的健身市場,他認為,隨著生活水準不斷提高,越來越多中國人願意付高價來換取優質的健身服務。他在北京的繁華地帶三里屯開了一家健身房,今年6月開業,35天就擁有了800多名正式會員,反映出人們對健身的熱情。

 

20年來,推行全民健身成為中國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方式。2009年初,國務院批准每年的8月8日為“全民健身日”。2011年2月,國務院印發《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使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與每五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保持同步,協同推進。去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提出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

 

近年來,全民健身也有了更好的條件。多個城市大力倡導各級各類公共體育場館設施免費或優惠向民眾開放;北京、廣州等城市定期舉辦馬拉松公開賽、健步走等活動……

 

20年來,全民健身的概念不斷向上發芽、向下生根,越來越多中國人開始享受健身樂趣、擁抱健身熱潮。無論是微博上粉絲量過百萬的健身達人,還是微信中愛好健身、常“秀身材”的俊男美女,亦或是廣場舞一天不落的大媽,幾乎每個人都能在健身熱潮中找到自己的標杆。(新華網北京7月16日電 記者 談昦玄 吳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