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港大學生武夷山世界遺産文化研學班啟幕

閩港大學生武夷山世界遺産文化研學班啟幕

7月28日,閩港大學生在武夷山學習制茶,圖為學習炒青。張麗君攝
 

閩港大學生武夷山世界遺産文化研學班啟幕

7月28日,閩港大學生在武夷山觀看民俗表演。張麗君攝
 

中新網武夷山7月28日電 (林春茵 張麗君)“我們就是來武夷山交好朋友的,所以我們叫WE3。”28日,在福建武夷山大王峰腳下,香港公開大學中文系一年級生鄭思駿和他的福建小夥伴吳拓磊突發妙想,用武夷山的諧音“武誼三”(WE3)來命名他們的遊學團隊三分隊。

 

當天,由福建省國際文化經濟交流中心和福建省青年聯合會主辦的2015閩港大學生武夷山世界遺産文化研學班在福建武夷山啟程。近百名閩港兩地大學生攜手共度為期7天的遊學生活,共同領略朱子文化、中華詩詞創作和閩北風土民俗。

 

另一個分隊則打出“潮拜武夷”營旗,來自香港的大學生們笑稱,擁有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産的武夷山令人心潮澎湃,正好和福建學子“青春作伴朝拜武夷”。

 

登上中華武夷茶博園,閩港大學生們並肩拜謁茶神陸羽等十余位名家銅像,欣賞莊嚴的祭茶大典。“從香港都市來,乍見碧水丹山的武夷,真是大開眼界,”鄭思駿拈起竹箕裏的茶葉仔細端詳後笑説,“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令人沉醉。”

 

19歲香港大學生馮皓軒自嘲普通話很“臭青”,但從大學制度到熱映電影,從維多利亞港的米其林餐館到武夷山的茶葉,一路與武夷學院大學生們聊個不停,“福建大學生很包容,注視我們傾聽我們,普通話不靈光也沒所謂。”他説。

 

香港公開大學中文學會成員的林小麗身著有“淇澳”字樣的文化衫,讓內地學子頗為好奇。“粵語文化非常忠實于古漢語,”林小麗用手機搜索出《詩經》解釋,‘淇澳’語出《詩經·國風》,是‘淇粵’按粵語發音的通假字。

 

“我們希望自己能成為詩經裏的‘君子’,這是一種文化理想。”林小麗説,香港的粵語文化有西方視野,但根在中華傳統文化。

 

閩港大學生武夷山世界遺産文化研學班啟幕
7月28日,2015年閩港大學生武夷山世界遺産地文化研學班啟動儀式上,武夷山風景名勝區黨工委副書記余澤嵐(左)與福建省國際文化中心交流秘書長袁碧鴻(右)進行授牌儀式。張麗君 攝
 

帶隊而來的香港公開大學副校長葉耀強表示,越來越多內地學生選擇赴港深造,該校亦多年持續與福建高校合作辦學,並推動香港學子透過遊學等方式到內地“躬身體驗國情”,“這兩年閩港青年雙向交流趨熱,這對拓展視野、相互尊重理解彼此文化大有裨益。”

 

閩籍大學生吳拓磊告訴中新社記者,此行他的網絡社交圈裏多了好多定位在“香港九龍”的同齡好友,“他們都喝過我泡的大紅袍,那他們記憶裏的武夷山就有茶香,有朱熹,有笑聲,我也因為他們,決定以後一定找機會去香港看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