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遊未央宮 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遊未央宮 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金縷玉衣
 

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遊未央宮 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二千多年的“陳年佳釀”,已變了青蘋果汁般呈現翠綠色。
 

到香港歷史博物館遊未央宮 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據港媒“巴士的報”網站報道 一提到漢朝,你可能想起電視古裝劇,又或者位於深水埗的“李鄭屋漢墓”,但對於漢代文化,你認識又有幾多?機會來了!歷史博物館正舉辦本港歷來規模最大的漢代文物展,展出年代最久遠的“金縷玉衣”,讓大家體會漢代豐富歷史文化風貌,看看漢代人有多“潮”!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國祚最長的大一統王朝,亦是中國文化發展高峰。適逢李鄭屋漢墓發現六十週年,歷史博物館從全國約四十個文博單位,精心挑選超過160組珍貴文物,包括多件一級文物,以政治、社會生活、科技、文化與交通等方面,將漢朝盛世展現大家面前。

 

未踏入展覽廳,已被外面的“未央宮”吸引,館方透過多媒體裝置,重現這個比紫禁城大七倍的漢代皇宮。當彩色燈光照亮不同位置,相關文物和皇宮規模資料就會詳細列出,令參觀者猶如返回古代,置身“未央宮”一樣。

 

傳統大門外有門神,進入展覽廳就要先過“石天祿”和“石辟邪”這對鎮守陵墓的威猛神獸。它們擁有老虎外形和獅子毛髮,“石天祿”寓意天降官祿和俸祿,“石辟邪”則有驅邪辟惡力量。

 

東漢時期,等級較高的陵墓前會放置這兩隻神獸,為墓主人靈魂升仙清除障礙。

 

獅子是張騫通西域後才引進中國,從“石天祿”和“石辟邪”融入獅子毛髮設計,加上選用西方流行的石雕,足見漢朝中西交流頻繁。

 

走進展覽廳,赫然看見被“剝光豬”的陶俑!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林國輝鬼馬地説:“漢景帝陵墓出土的‘著衣式陶俑’多達數千個,考古學家都很奇怪,為甚麼中國作為禮義之邦,這麼多裸俑不穿衣服呢?”

 

“他們研究後發現,當時國家太富有,這些俑入葬時都有絲綢衣服穿著,兵俑更有盔甲套裝和騎木馬等,木制手部亦可靈活活動、方便穿衣,就像今天我們玩Barbie,換公仔衫一樣!”

 

陶俑高度有成年人三分一,按真人比例仿製,不過相隔了二千多年,紡織衣服和木制品都腐朽了,如今只能赤裸裸“任人睇”了。

 

展覽“重頭戲”是西漢楚王墓金縷玉衣,漢代人相信玉片能防腐,皇帝和高級貴族製作金縷玉衣作為殮服,希望保存屍首完整。

 

今次展出的“金縷玉衣”,相信是西漢時前期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其子劉戊擁有。玉衣由4248塊大小不等的新疆和田白玉、青玉片及用金絲連綴而成,是內地至今出土的“金縷玉衣”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的一件。

 

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漢代“絲打”已深明此理。她們為了扮靚出盡法寶,以磨尖的石頭當作眉筆,沾上石墨畫眉,女士“愛靚唔愛命”的本性韆鞦不朽,多痛都能忍受吧!

 

漢代婦女著重化粧品,結果化粧盒像個飯煲般大,入面放滿以小盒獨立放置的銅鏡、石眉筆、硃砂唇膏和米粉粉底等,甚具今日化粧師氣派。

 

漢代人亦懂得享受生活,陜西漢墓出土的“鎏金鳳鳥紋銅鍾”,密封了26公斤酒,鍾蓋有口銜一珠的鳳鳥裝飾,形象生動,體現“事死如事生”的厚葬概念,即去世後仍可享受生前衣食住行。

 

時至今日,這瓶二千多年的“陳年佳釀”,已變了青蘋果汁般呈現翠綠色。林國輝説這瓶酒出土時,倒出來瞬間滿室清香,“據講有些考古學家用手指沾過少許酒放入口舔,發覺味道較淡,並非特別甜或鹹。研究結果只知道確實含酒精成份,但用水果、穀物、還是其他釀製呢仍不得而知。”

 

林國輝説,酒因為滲入銅離子呈翠綠色,飲用可能對身體有害,已經無人再敢試味了!

 

今次展覽由康文署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辦,並獲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贊助,展期至十月五日,供市民參觀。喜歡古老,抑或喜歡看看漢代人有多“潮”的你,又怎能錯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