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礁標本帶路 學者重建台灣地震史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07-09 15:59:3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網7月9日電 據台灣《聯合報》報道,臺大和美國團隊合作,利用在潮間帶的珊瑚,根據其死亡時間和年齡,重建4000年來西所羅門群島的地震史,前後花費10年,成果登上6月30日的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臺大團隊將以此技術應用在墾丁,重建台灣地震史。
所羅門群島西側在2007年4月1日,發生百年來最大規模8.1強震,引發海嘯奪走數十條人命。災難過後,當地人想知道未來是否還會發生更大規模地震,若能重建過去強震歷史,並評估誘發大海嘯的超級地震是否會再發生,就能提出因應對策。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研究團隊當年便開始研究,邀請臺大地質科學系教授沈川洲組地質團隊前往採樣。
沈川洲説,每次強震後,因為地表抬升、海平面下降,珊瑚露出海平面的部分便會死亡,珊瑚的死亡點就是地震發生時間。他再利用“珊瑚鈾釷定年技術”測出珊瑚化石年紀,而美國學者則利用珊瑚化石和珊瑚礁階地的發現位置,共同建構出史前地震強度與年代。
沈川洲昨天(8日)表示,分析結果發現,4000年來當地強震約發生四次,強度都比2007年來得大,且約500年至1000年才會發生一次,因此“有生之年”,所羅門群島西側不太可能再發生大強震。
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傳説台灣沒有適合的珊瑚礁標本可以重建地震史。但沈川洲昨天透露,最近臺大團隊已在墾丁發現一處適合施測“珊瑚鈾釷定年技術”的珊瑚礁標本,將嘗試在兩年內重建台灣的地震史。
沈川洲説,過去兩次造成台灣海嘯的大規模強震,分別發生在1867年的基隆外海與1981年的屏東外海,距今已久,未來發生強震的機率高,這兩處又是核電廠所在位置,有必要加速重建墾丁一帶的地震史。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會見格林納達總理米切爾2025-01-13
- “京臺會·新時代兩岸融合講壇”在京舉辦2025-01-13
- 歡樂鬧上樓 喜迎金蛇年——臺胞在平潭過年找到“歸屬感2025-01-13
- 阿聯酋春節慶祝活動陸續開展 總臺春晚宣傳片亮相阿最大室內演出場館2025-01-13
- 紅日燃情,海闊天空——2025年香港砥礪奮發向未來2025-01-13
- 免簽政策讓挪威遊客對中國“興趣大增”202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