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兩會領導人第11次會談今登場 將簽兩項協議

兩岸兩會領導人第11次會談今登場 將簽兩項協議

兩岸兩會領導人第十一次會談預備性磋商24日在福州舉行。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與海基會副董事長施惠芬共同主持預備性磋商。鄭立中(右)與施惠芬(左)會談前握手。 中新社發 王東明 攝

 

海協會會長陳德銘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定於今天(25日)在福州舉行會談,這是“兩會”領導人恢復協商後的第11次會談,將商簽涉及租稅、飛行安全兩項協議。

 

涉臺專家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兩協議緊扣兩岸民眾需要。台灣方面認為,兩協議將有望消除雙重課稅,提高兩岸間民航飛行安全性。

 

海協會即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海基會即海峽交流基金會,于上世紀90年代分別在北京、台灣成立,常被稱為“兩岸兩會”。作為獲授權的民間機構,兩會從2008年恢復協商至今,已簽署21項協議,涉及經濟合作、司法互助、旅遊、食品安全等多個方面。

 

此次將商簽的兩項協議,全稱為“海峽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協議”和“海峽兩岸民航飛行安全與適航合作協議”。

 

24日下午,兩會已經先舉行了副會長、副董事長級預備性磋商。

 

“租稅”協議:有望合計減稅40億新台幣

 

本次會談的焦點,無疑是兩個協議。據台灣財政部門的公開資料,“租稅”協議可避免兩岸重復課稅,適用於兩岸企業及個人。符合協議規定者,其營業利潤、投資所得、個人勞務報酬等,可在當地享受減免稅待遇,以俗語形容,就是不再“一頭牛扒兩次皮”。

 

臺財政部門以2011年度資料估算,簽署該協議可為臺商、陸商分別減輕稅負39億元(新台幣,下同)和1億元,並使台灣稅收凈增81億元至133億元。

 

臺財政部門官員宋秀玲表示,大陸短期的稅收雖會因此減少,卻可讓投資環境更好,有利長期的經濟成長。

 

“飛安”協議:減少延誤 提升安全

 

“飛安”協議方面,目前兩岸民航往來頻密,但雙方航空産品及零組件尚未相互認證,導致航空公司維修檢查均需專人隨機執行。

 

“飛安”協議簽署生效後,兩岸將在規範領域、監理機制、證照管理、專業認可及信息交換等方面合作,雙方可依協議至對方航空公司進行檢查作業,也能委託對方執行航機維修簽放作業,不僅能減少旅客因機械因素導致班機延誤等問題,更能提升飛航安全。

 

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倪永傑認為,這兩項協議涉及兩岸民眾生命財産權益,緊扣兩岸民眾的需要,也能在兩岸關係面臨新節點的當下,使兩岸關係維持良好氣氛,保持應有速度,增加新的動力,也為下一次協商創造好基礎。

 

“陸客中轉”議題如何溝通?

 

此次會談還將就大陸居民經台灣中轉及進一步便利兩岸同胞往來事宜等交換意見。

 

所謂“大陸居民經台灣中轉”,是指大陸旅客搭乘飛機,中途在台灣停留,再轉往最終目的地,最常見的中轉就是“轉機”。台灣方面希望借此提升其機場及航空業競爭力。

 

2014年11月,兩岸兩會首次就此議題啟動商談。此後雙方都保持協商。雙方日前都透露,此次會談仍會就有關議題持續溝通。

 

“貨貿協議”還沒簽 臺方稱後續努力

 

2014年2月,兩會第10次會談確認了本次會談6項議題,包括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租稅協議、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環境保護合作、飛航安全及適航標準合作等,並稱任何一項達成共識,就可以簽署協議。

 

最終,租稅及飛航成功“突圍”,而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極為看重並將之列為任內目標的“貨貿協議”及“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未有進展。

 

倪永傑認為,2013年6月簽署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至今“躺在”台灣立法機構不能生效,這是“貨貿”協議目前尚未納入商簽的原因之一。

 

台灣方面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18日表示,兩岸一直都在進行溝通,會盡一切努力設法完成。

 

兩岸關係新重要節點 兩會協商如何推進?

 

大陸方面認為,兩岸關係目前處於新的重要節點。在這樣一個節點上,兩岸兩會協商如何維持與推進,引發外界關注。

 

近期,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就兩岸關係表明瞭立場。8月6日,張志軍在第十二屆兩岸關係研討會開幕式致辭時,回應外界對於“大陸方面會不會放慢推動兩岸關係步伐”之類的憂慮。

 

他表示,今後一段時間,我們還將保持對臺政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將繼續推進兩會協商談判和雙方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的互動往來,爭取更多實際成果。

 

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24日説,去年台灣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帶來了一些困難和挑戰,對兩會制度化協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干擾和影響。

 

但他説,就大陸而言,只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依然穩固,我們通過兩岸制度化協商促進兩岸交流合作、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的誠意和努力就不會放棄。

 

倪永傑認為,兩岸兩會發揮制度化談判功能,可提高兩岸關係制度化程度,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還是一個正確道路,今後誰要改變這個道路,都要付出沉重代價。(溫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