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梨園戲:固本與創新

兩岸梨園戲:固本與創新

素有“戲窩子”之稱的泉州,有一批不可多得的傳統藝術珍品。上個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泉州部分村莊戲臺甚至田間地頭曾天天上演“大戲”,戲迷如潮。(資料圖片)
 

泉州梨園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歷史長達800餘年。作為大陸唯一的梨園戲團——福建省梨園劇實驗劇團一直致力於恢復古貌。近兩年,劇團更與歐美各大劇院多有合作,驚艷國際藝壇。而在寶島台灣,梨園戲則擷取梨園戲的纖柔“科步”,與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漢族古樂南音結緣,自成一方流派,給人以全新的藝術體驗。

 

“偷渡”尋根

 

如今,幾乎每年周婷婷都會從台灣回到祖籍地泉州,看幾齣梨園戲,聽幾曲南音。不過,在30年前,這卻是件何等艱難的事情。光陰倒轉回1983年,首屆南音國際研討會要在泉州召開,幾個台灣梨園業者通過各種關係連夜“偷渡”奔往泉州。1949年以來,兩岸藝術交流幾乎完全斷絕,台灣人的來訪讓泉州方面十分意外,當然也格外熱情,不僅帶他們聽了道地南音,同時還安排他們把泉州所有地方戲種都看了個遍。當時,省梨園劇團安排的梨園戲叫《壽昌尋母》。老母出場,一聲“苦啊!”登時就讓台灣同業者淚流滿面,除了被戲打動,更多的是回到中原文化懷抱的感動。

 

梨園戲隨著閩南移民的遷徙被帶到台灣,流傳甚廣。到了民國初年,隨著通俗高甲戲、歌仔戲的興起,以雅致細膩著稱的梨園戲在台灣逐漸衰落。到了上世紀70年代,僅存的台南南聲社甚至要幾經輾轉從菲律賓請來已轉行當廚師的梨園老藝人李祥石來臺幫助調教,在台灣已是很難看到整臺正宗的梨園戲了。而在泉州,梨園戲由於受外來衝擊不大,依然故我地保持著當年的規範。儘管80年代初期,剛恢復不久的泉州梨園戲團演員們穿的還是舊戲服,但行內人一眼就能看出,梨園戲的魂還在。

 

臺式跨界創新

 

一直苦於尋找出路的台灣梨園業者在泉州抹著眼淚看完梨園戲、南音後,突然間靈光乍現,何不將梨園戲中的這些唯美的舞蹈動作與南音結合,讓古老的南音動起來?他們開始陸續從泉州梨園劇團請老藝人專門為其教戲、排戲,利用梨園戲的手姿、腳步、身形,配合南音古樂,編排了《艷歌行》等新戲,讓人耳目一新。

 

台灣江之翠劇團是台灣當今較有代表性的梨園劇團之一。受困于當地梨園戲人才的匱乏,他們也是選擇了融合創新的發展道路。“江之翠”一名,源起于板橋舊名“港仔嘴”(今板橋)的諧音,除標識了地緣關係外,還隱含了劇團在發展現代劇場與傳統曲藝的保存創新。所排劇目《孤棲閣》中,吸納了貴州儺戲中的人偶面具元素;重排梨園戲經典劇目《朱文走鬼》時,又融進了日本舞踏元素。《一紙相思》則將南管的音樂和唱腔、被放慢的閩南梨園戲身段、源於偶戲的面具造型、多媒體的舞臺布景融合在一起,目前劇場還在跟丹麥、印尼等地的藝術家進行不定期藝術合作。

 

為了做到精緻典雅,江之翠在服裝、舞臺設計等方面都力求華麗精緻。《一紙相思》請來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的葉錦添設計服裝,侯孝賢的御用美術指導黃文英也曾為《桃花搭渡》擔任過舞美設計。

 

2013年,廈門菽莊花園舉行百年園慶,江之翠帶來了耗資400萬元新台幣排演的《後花園絮語》,並進行了夜間實景演出,給大陸的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藝術體驗。

 

“梨園天后”返本開新

 

就在台灣梨園戲不斷“做加法”的時候,泉州梨園戲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回歸傳統。“其實最初給我們這個理念的也是個台灣人。”福建省梨園劇實驗劇團團長曾靜萍告訴記者,1997年,泉州梨園劇團應邀到台灣演出,轟動一時。在台灣,曾靜萍被戲迷封為“梨園天后”大受追捧。不過,當時作為台灣承辦方的雅韻藝術公司負責人賈馨園還是提出了意見。她認為泉州梨園戲不應該為了討巧,而雜交其他劇種的華麗頭飾、服飾,或者引入現代的聲光電技術,把自己打扮成一棵華而不實的“聖誕樹”。這個古老的劇種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靠的應該是藝人在臺上的一舉手一投足。

 

一語點醒夢中人。回到大陸的曾靜萍開始重新思考梨園戲的未來。有800年曆史的梨園戲,演員的手勢甚至可以從敦煌壁畫上找到出處。曾靜萍認為,對於古老的梨園戲,一個不謹慎的修改,哪怕只是改動一點點,可能幾百年累積的東西就從此改掉,再也找不到了。於是,劇團決定更換幕布,減少多餘的頭飾。曾靜萍還請來早已退休的老藝人來教劇團的年輕演員,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不馬虎。

 

當然,這看似極盡傳統的梨園戲,卻並不是一個守舊的劇團和劇種,變化也始終在這個梨園古典劇院發生著。5年前,劇團首次嘗試賣票,一張20元。幾年過去,劇團已經吸收了近600個梨園雅韻會員,其中不少還是跨海看戲的台灣戲迷,一些重要的演出甚至還出現爆棚。去年開始,梨園劇團還和法國MC93劇院簽訂合約,展開歐洲巡演。梨園劇團的《董生與李氏》在巴黎連演8場,刷新了中國戲曲在法國演出的新紀錄,演員謝幕多達10次,觀眾的掌聲仍舊不斷。在當晚的微博中,曾靜萍寫道:“那一刻,我看到了藍、白、棕顏色的眼睛裏熱淚盈眶。” (陳夢婕 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