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影響經濟嗎?看環保部用數據説話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面臨下行壓力,關於“環境保護是否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聲音此起彼伏。國家環保部9日公佈一份由專家組經過長期調研形成的報告,明確指出,環境保護的確會對經濟産生負面影響,但是,這種影響體現在短期和小範圍內。

 

環保是影響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之一

 

環保部9日公佈的報告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開始進入增速換擋期,此番經濟下行,原因錯綜複雜。

 

從短期看,影響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包括:

 

投資。中國經濟對投資高度依賴,但投資效率較低。投資對GDP增速的貢獻率,已從2010年的54.8%下降到2014年的48.5%。

 

消費。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遠低於美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

 

出口。中國産品出口同比增長持續下降,從2010年的31.3%,下降到2012年的7.9%,再降到2015年一季度的4.9%。

 

政策。2008年以來,中國採取大規模的刺激政策,以應對國際經濟危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留下了一些副作用,現已進入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從中長期看,影響中國經濟下行的主要因素包括:

 

人口。中國老齡化進程加劇,人口紅利極大削弱。

 

資源。中國資源能源消耗過快,單位能源率卻偏低,而且資源能源的對外依存度較高。

 

環境。中國部分地區污染問題嚴重,將加大環境污染和生態治理力度。

 

發展階段。一些行業已經過了高速發展階段。例如,近年來中國重化工業的利潤率大幅下滑。這些行業的需求歷史峰值已過。

 

改革難度。中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亟待改革的都是“硬骨頭”,改革難度加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從影響經濟下行的原因看,不論中長期還是短期,環境只是影響我國經濟下行的因素之一,並不是最重要因素。

 

環保如何影響了經濟發展?

 

報告認為,環境保護對經濟下行的影響,主要是短期和小範圍內的,集中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影響了GDP,淘汰落後産能致使GDP減少。根據研究人員的測算,“十一五”期間,中國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淘汰落後産能,累計減少GDP為1869億元,佔同期GDP的0.12%。《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年)實施以來,淘汰落後産能使得GDP減少約1148億元,佔同期GDP的0.03%。

 

可見,環境保護的確影響了GDP,但影響較小。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影響只是短期內對火力發電、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産生了遏製作用,對現代服務業、環保産業、裝備製造業等新興行業起到了引領作用。

 

二是導致企業成本增加。以山東省淄博市為例,環保部調研人員了解到,近年來,淄博市環保投入400多億元,整治污染企業8000多家(次),關停各類土小企業上千家多家,新上治污設施超過千台(套)。這些投入,大部分由企業承擔,短期內必然會影響企業的利潤。

 

但換一個角度看,這些投入又是必不可少的。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介紹,這些投入本身就是企業達標排放的必然要求。同時,由於環保投入加大,既避免了污染造成的環境損失,還拉動了當地環保産業的快速發展。儘管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淄博市環保産業仍連續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速。

 

環保對經濟發展有四重利好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畢軍介紹説,根據國內外的諸多理論和實證研究,結合我國的具體發展實際,從長遠看,環保對於經濟是具有促進優化作用的。環保對於經濟發展,至少有四重利好。

 

利好之一:直接拉動經濟增長。

 

報告顯示,“十二五”前期(2011至2013年),我國環保投入共計2.33萬億元,拉動GDP增加2.56萬億元,佔這三年GDP的1.64%。

 

另據測算,《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將拉動我國GDP增長1.94萬億元,增加就業196萬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實施需要環保總投入4.6萬億元,帶動GDP增加5.7萬億元,累計增加非農就業約400萬人,帶動節能環保産業産值超過1.9萬億元。

 

利好之二:驅動産業轉型升級。

 

以浙江省為例,近年來通過嚴格環保標準,整治關閉224家鉛蓄電池企業(總共273家);但該省蓄電池行業得生産總值不降反增,較整治前增長41.3%,利潤增長75%。

 

王金南表示,通過嚴格環保標準,可以促進企業生産工藝升級,加快産品更新,倒逼行業優勝劣汰,提高整個行業競爭力。

 

利好三:催生節能環保産業發展,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煤炭總量控制政策催生出如“能源合同管理”等市場化節能模式,以及節能服務公司;環保標準加嚴,執法力度加強,推動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催生專業化污染治理技術公司;環保巨大的資金需求,催生環保投資PPP模式。

 

“十二五”期間,我國節能環保産業以15%至20%的速度增長,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已達677億美元,居全球之首。

 

利好之四:減少因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經濟損失。

 

報告顯示,據有關專家研究,我國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當年GDP的6%左右;同時,城市的室外PM2.5污染,可導致敏感人群罹患各種疾病、甚至過早死亡。環保將有助於減少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增加綠色GDP。

 

反觀部分低端污染産業,對經濟和稅收貢獻有限,但修復其造成的水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態破壞,往往需要數十倍資金。(新華社“藍天工作室”供稿 新華網北京9月9日新媒體專電 記者 羅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