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界:崑崙是連結中國早期與西方通道的孔道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09-15 16:04:45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中新社青海德令哈9月14日電 (孫睿)“崑崙自古以産‘崑崙玉’著稱,除了中原地區外,在中亞的巴比倫、敘利亞等地,以至西方的歐洲各國,也都發現有崑崙玉所制的器物,由此可知,在張騫通西域以前,中西的經濟、文化交流早已産生,而這條因玉石貿易崛起的中、西交通孔道,更在早期歐、亞文化與文明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14日,台灣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劉惠萍博士在第二屆大崑崙文化高峰論壇圓桌會議上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第二屆大崑崙文化高峰論壇圓桌會議14日在青海省德令哈市舉行,來自德國、英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詩人、文化學者、崑崙文化研究專家聚首,共同探討大崑崙文化。
劉惠萍在會上介紹,在漢代以來,由於河西走廊的繁榮,很多人只關注這一條通道,但實際上這並不是唯一的通道,根據《史記》記載可以看到,與河西走廊並排的還有一條道路,且歷史悠久,雖然當時並不那麼顯赫,但它可能更是早期華夏民族與西方文化交流的孔道,這條孔道就是我們後來所説的青海崑崙道。
崑崙自古以産“崑崙玉”著稱,除了中原地區外,早在中亞的巴比倫、敘利亞等地,以至西方的歐洲各國,也都發現有崑崙玉所制的器物,由此可知,在張騫通西域以前,中西的經濟、文化交流早已産生,而這條因玉石貿易崛起的中、西交通孔道,更在早期歐、亞文化與文明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劉惠萍認為,“早在兩漢時期,青海崑崙道已是連結中國早期與西方交流的重要孔道,或者比絲綢之路更早。”
除此之外,來自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淑貞還從崑崙意義的創發與構建、唐詩對神話崑崙的援用與轉化兩個方面,闡述了唐代詩人對崑崙文化的認識與意義,從崑崙意象展示了唐人磅薄的生命氣性。(完)
新聞推薦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新時代的中國國家安全》白皮書2025-05-12
- 時政微觀察丨從三個歷史坐標讀懂習主席俄羅斯之行2025-05-12
- 普京:俄中關係是國家間關係的真正典範2025-05-12
- 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有序推進多項空間科學實驗2025-05-12
- 離開“中國製造” 美國人的衣櫃先崩了2025-05-12
- 大陸配偶上街抗議臺當局刁難、欺淩202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