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駛的古董:從鄰裡關係到可持續發展看香港電車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5-09-09 10:21:17 | 來源: 新華網 |
據香港媒體報道,陪伴香港104年的電車,早在80年代,地鐵港島線即將落成時,曾面臨被淘汰的危機,不過最後香港政府決定保留電車,因為電車是最便宜的交通工具,對低收入階層非常重要,而對老人和短途乘客也都有保留價值。
“雖然地鐵開通了,但全盛時期的電車載客量每天有36萬人次,而現在即使與這麼多現代交通工具競爭,也能保持在每天24萬人次。”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説。
研究集體運輸的熊永達,從小便與電車一起成長,他6歲開始,每天都要獨自從筲箕灣乘電車到跑馬地,幫做小販的媽媽守著攤檔。“那時我們小孩很頑皮,愛踏地上那個‘叮叮’,每次都會被司機罵。車尾近引擎的地方很熱,我們都愛在冬天時靠著它取暖。我每天乘電車,總會碰上熟悉的人,大家便會聊聊天,就這樣渡過車程,所以電車上其實見證了不少鄰裡關係。”
由於電車的電纜仿佛把兩旁的大廈連成一體,細小的體積穿梭橫街窄巷,熊永達認為電車是社區不可缺的一部分。“電車不會令人害怕,我們常看到工人推著板車,不怕靠近電車,行人更是對電車視若無睹,這對社區來説,是很融和的一種狀態。”
香港的電車路全長13公里,從堅尼地城到筲箕灣東大街,只需1小時20分鐘,便可飽覽香港繁盛的商業區和舊街景。熊永達認為,在大家對環保和慢活的意識不斷提升時,電車將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讓香港成為可持續發展城市。
新聞推薦
- 關稅衝擊之下,如何辦好自己的事?2025-04-11
- 晶片國産化率超九成 全國首個“四算合一”算力網絡調度平臺建成2025-04-11
- 一館連兩岸 家書續情緣2025-04-11
- 臺青施品卉榮獲“南昌市三八紅旗手”表彰2025-04-11
- 台灣科技館首秀電博會 助推兩岸高新科技融合2025-04-11
- “逐夢浙裏·創享未來”2025兩岸青年微短劇網絡大賽啟動2025-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