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購物,買的是啥?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1-15 10:07:23 | 來源: 人民日報 |
新年打折季,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在澳大利亞悉尼某商場選購服裝。
我國居民消費特別是高端消費流向海外,是近年消費市場的一個顯著新特點。我國遊客海外消費不僅連續幾年位居全球第一,跨境電商、海外代購等消費增速同樣引人注目。
人們為什麼願意遠赴海外購物?國內市場上的商品供給與消費者的期待還有多大距離?如何才能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流向海外的購買力“拉”回來?本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探訪。
買品質
生活用品“掃”個遍
過去,遊客出國購物多選擇價差較大的高端名品;現在,炊具、牙膏、護手霜等日用品也成為購買對象。
“我家的鍋是3年前去德國旅遊時買的,我幾乎每天燒菜都用它,到現在還跟新的一樣。”37歲的陳小丹是上海某公關公司員工,由於工作關係,常常去德國出差、旅遊。炊具、濾水壺、護手霜……陳小丹幾乎把德國市場上的生活用品“掃”了個遍。
海外購物,這個曾經“高大上”的事,已經走進了越來越多普通人的生活。過去,中國遊客出國購物多選擇價差較大的高端名品,而近年來,面膜、牙膏等日用品也成為中國遊客瞄準的對象。在一些國家主要供當地人消費的連鎖超市,常常會看到中國遊客掃貨的情景。
陳小丹説:“德國有三個比較有名的連鎖超市:一個叫DM,一個叫Müller,還有一個叫Rossmann。在超市購物,芙蕾蓉娜(Florena)護手霜、碧然德(Brita)濾水壺必不可少。德國水硬、天氣冷,濾水器、護手霜都很有名。1支芙蕾蓉娜不到2歐元,能用一兩個月。碧然德濾水壺簡單實用、效果很好。每次進了超市,我都稀裏嘩啦買一堆。”
陳小丹認為,德國貨品質確實很好,比如鍋具,如果維護得當,使用二三十年不在話下。在德國,一個鍋傳給幾代人絕不是“傳説”。
“海外購物熱是國內消費品行業發展的一面‘鏡子’。”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市場學會副會長荊林波認為,客觀地講,國內産品的品種、品質和服務離國際先進水準確實有一定差距。
近年來,中國製造加快升級,但優質消費品供給仍落後於居民消費需求,供需兩端不適應、不匹配。
調查顯示,目前經常到海外旅遊的中國遊客家庭年收入平均在5萬—8萬美元之間,這部分人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對日用消費品的要求也較高。由於出國旅行願望強烈,機會也多,他們消費的重心逐漸轉向了海外。
葛非在北京一家律師事務所工作,5年前從美國回京後,仍定期去美國購物,“在國內,服裝、玩具等兒童用品特別貴,購買稍微好一點的品牌産品就要數百元。而在美國,售價為二三十美元的兒童服裝,品質就很好了。”
“除了價格便宜,安全性也是選擇海外購物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孩子吃的奶粉、餅乾,我更是不敢馬虎,基本都買國外産品。” 葛非説。
買新鮮
個性商品搶斷貨
我國消費品市場供應充足,但就滿足個性化需求來説,許多細分行業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
日本東京,走出池袋地鐵站東口,松本清藥粧店黃色的招牌加上大大的紅色“藥”字格外顯眼。對中國遊客來説,這裡的資生堂(SHISEIDO)、SK—Ⅱ、高絲(KOSE)、佳娜寶(KANEBO)旗下商品,是必買的化粧品。
瀋陽某留學仲介服務公司員工劉慧到日本旅遊,出國前,朋友就開出了詳細的購物清單,眼藥水、膏藥、營養藥片、洗髮水、護髮素、染髮膏等,一樣都不能少。
“這裡的商品品種實在太多了。”劉慧説,松本清藥粧店一般分為兩層:一樓賣化粧品、藥品,放在入口處的都是暢銷貨;第二層主要是保健品、彩粧和美容儀器等,真可謂數不勝數。
劉慧説,這些年,她去了四五趟東京,每次走進藥粧店幾乎都有新發現。比如,僅膏藥一種,針對腰傷、腿傷、肩疼、膝痛,就分別有不同的産品,個性特點十分鮮明。一些專供兒童使用的創可貼、退燒貼等醫護産品造型好看、非常實用,很受小朋友歡迎。如此強大的創新力、細分的市場、豐富的商品,在國內幾乎看不到。“所以每次出國,隨身帶著的採購明細都有厚厚一沓;帶回來的商品,總是要裝滿兩三個行李箱。”
來自日本旅遊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去年“十一”黃金周,約有40萬名中國大陸游客前往日本旅遊,在日本消費達到1000億日元,約合52億元人民幣,其中日用消費品佔比明顯增加。
總體而言,我國消費品市場供應充足,與國外市場相比,手機、家電等消費品市場已差別不大,但就産品的創新能力、換代速度看,在化粧品、家居、醫護等許多細分行業,供給能力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
調查顯示,我國是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化粧品市場。全國有正式註冊的化粧品生産企業3000多家,品牌上萬個,但國際品牌約佔80%的市場份額,國內化粧品企業多處在中低端。由於境外價格水準、商品類型等方面的優勢,化粧品總是中國遊客出國購物的重點。
旅遊旺季,在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等城市的一些大型免稅店內,面膜、眼霜、化粧水等商品常常被中國遊客搶斷貨。為應對來自中國的“購物潮”,東京一些商家甚至對中國遊客進行“限購”:面膜每人限購兩大包,化粧水、眼霜等商品在數量上也有限制。
“中國不缺乏消費需求,而是缺乏拴住消費者的功力。”荊林波説,國內企業應該及時關注消費潮流、消費需求的變化,加快産品創新、升級換代,使産品更加人性化、功效更加多元化,從而更加適應千姿百態的百姓生活。
買品牌
文化內涵被看好
中國遊客在歐美市場購買一線“大品牌”,不僅是因為價格便宜,更看重這些品牌背後的“范兒”
“一個5000多元的小包是替朋友買的,一個1.5萬元的大包是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前不久,北京某銀行職員王洋到英國旅遊,在普拉達品牌店買了兩個包,共花了約合2萬元人民幣,“同樣的産品,在北京至少要3萬元。”
“在英國倫敦附近比斯特購物村,去普拉達、LV、愛馬仕等名品折扣店購物的中國遊客絡繹不絕。” 王洋説,這次英國旅行,她的購物花費超過4萬元人民幣,“手袋、眼鏡、皮鞋、風衣、耳釘,生活用品買了個遍。”
王洋一邊向記者展示著此行的“成果”,一邊説著自己的“購物經”:到英國購物,要盯著A、B、C。“A”是“Aquascutum”(雅格詩丹)時裝,“B”是“Burberry”(博柏利)手袋、風衣、圍巾,“C”是“Clarks”(其樂)皮鞋。買齊A、B、C,幾乎是每次去英國必須完成的採購任務。
王洋認為,中國遊客在歐美市場購買“大品牌”商品,不僅是因為價格相對便宜,更看重這些品牌背後的文化底蘊。“比如,施華洛士奇水晶之所以有名,並非因為其材質有什麼不同,完全是因為該品牌創立120年來,憑藉其獨特的切割工藝、時尚的設計理念、成功的商業宣傳,已經成了一種文化符號。這種深厚的文化積澱,是國內企業無法相比的。”
她坦言,目前國際一線品牌已經加快在中國佈局,但無論是品種、數量還是價格,國內專櫃沒法跟國外相比,“這也是遊客出國盯著一線品牌‘狂掃’的原因。”
“海外消費熱,消費者買的是商品品質,也是品牌文化。”荊林波認為,市場需求決定社會生産,社會生産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開始追求更有品味格調的生活,什麼樣的商品受歡迎,他們會“用錢包投票”。
荊林波説,國內企業如果不認真審視海外消費熱背後傳遞的市場信息,依舊“我行我素”,其結果必然是産品滯銷、經營困難。“希望國內企業正視需求升級,堅持品質為上,加快創新求變;同時,政府應完善引導機制,倒逼企業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在市場中深耕細作,培育自己的百年品牌。”
我國境外消費連續三年居全球第一(延伸閱讀)
近年來,我國的境外消費增長趨勢明顯。數據顯示,2005年至2014年我國境外消費平均每年增長25.2%,是同期國內社會消費總額增速的2倍。2014年境外消費規模高達1648億美元,佔全球境外消費市場份額的10%以上,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預計2015年中國內地公民出境旅遊達1.2億人次,消費支出高達1940億美元,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不僅如此,隨著跨境電商、海外代購等新型貿易方式的發展,“旅遊購物”正由一次性消費向長期性代購轉變,且群體效倣、消費粘性明顯。許多中國遊客在通過旅遊接觸過海外商品後,再通過互聯網代購、導遊代購、朋友代購等途徑,逐步將“境外購物”轉變為長期行為。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2.8%。商務部預測,2016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貿易額將達6.5萬億元人民幣。
新聞推薦
- 兩岸林博會在三明啟幕 逾500名臺胞參展參會2024-11-08
- 臺企深掘進博機遇:“回頭客”續前緣 “頭回客”覓新機2024-11-08
- 第六屆“海峽兩岸校園(網絡)歌手大賽”正式啟動2024-11-08
- “親,來品茶”兩岸青年武夷山打卡系列活動(茶博會季)即將啟動2024-11-08
- 臺青追夢貴州行:探尋中醫文化 感悟康養魅力2024-11-08
- 了卻三代人夙願 臺胞姐妹回湖南道縣尋親祭祖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