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景觀頻現南京鄉間 農田藝術帶火鄉村旅遊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3-29 16:21:54 | 來源: 南京晨報 |
浦口永寧農田裏的笑臉。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邵丹 攝
南京六合區龍袍街道農田裏,按坐標種植的小麥、油菜花組成了一幅美麗的“龍袍”、“二龍戲珠”圖案,帶動農家樂火爆;浦口區永寧千畝油菜田裏,一張娃娃大笑臉喜迎四方來客前來賞“臉”;去年的湯山街道阜莊石地村,20畝稻田裏種出了“I LOVE YOU”及鵲橋相會圖案…… 作為一種農田藝術,麥田景觀頻頻在南京鄉間田園出現,同時也帶火鄉村旅遊點。 這兩天雙休日,龍袍地頭車輛排長隊,農家樂火爆,“笑臉”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賞“臉”。
“龍袍”地頭車輛排長隊農家樂火爆
3月25日,南京晨報報道了南京六合龍袍為了造出二龍戲珠的麥田奇景,人為用百草枯摧毀了部分麥苗的新聞。當地政府回應説,為打造鄉村旅遊點,以後會將工作做得更細緻一點,避免浪費糧食。這兩塊佔地約250畝的麥田位於六合區龍袍街道長江漁村,“二龍戲珠”為麥田,“龍袍”則是以油菜花做袍身,章紋靠點種苗木實現。雖然觀景臺要到下月才能建成,但當地已迎來一撥又一撥的遊客。昨天,記者前往探訪,發現路邊停放的私家車排成長隊,而農家樂也是火爆。
“打造農田藝術,確實帶火鄉村旅遊點。最近這幾天,尤其是雙休日,每天從城裏來的市民可以説絡繹不絕,好幾百人來觀賞、拍照、挖野菜、吃農家菜。”一位村民説,自從龍袍街道在農田裏按坐標種植的小麥、油菜花組成了一幅美麗的“龍袍”、“二龍戲珠”圖案後,可忙壞了、樂壞了大家。他們村及周邊農家樂火爆,他的電話就成了熱線,諮詢線路的、預訂農家樂的,一天到晚不消停,有的路段上還出現堵車特別嚴重的情況,特別是雙休日。
龍袍不能僅僅通過湯包來吸引遊客,只有大力發展其他輔助産業,才能讓農民的收入得到真正的提高。目前,龍袍的花田美景傳播得越來越廣,高空觀景臺也在建設當中,景區最多可以容納一萬人,早晨觀賞花田美景,中午品嘗龍袍湯包,這個規劃願景也在慢慢實現。記者走訪發現,當地不少農戶很支持政府的改革創新措施,因為不僅可以獲得補償,還能期待有額外的收益。
“笑臉”吸引不少市民前來賞“臉”
眼下正是江南多地金燦燦油菜花盛開的時節,不少地方創意迭出,用卡通笑臉、迷宮等方式打造別具一格的田園文化。同樣火爆起來的還有南京浦口永寧街道張圩社區的“笑臉”,這個農田藝術打造別樣田園文化,也帶火鄉村旅遊點,這兩天成了當地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吸引了不少市民前來賞“臉”。“笑臉”緊靠滁河大堤,佔地約150畝。這裡以前是地勢低窪的圩區,十年九澇,糧食收成低。街道根據圩區土壤條件,種植了3000多畝油菜花。圖中的“笑臉”是點種的紅葉石楠。
昨天上午,張圩社區“笑臉”一帶田埂上,聚集了不少前來賞“臉”的市民,有的是舉家而來的,有的是朋友結伴而至的,好一派熱鬧景象。除了喜氣洋洋的“笑臉”,油菜花田裏還建起了一道“花田迷宮”。遊客置身在花海的石板路中,一幅“花在畫中,人在花中”的美麗景象。
到了中午飯點,“笑臉”附近的農家樂同樣忙得熱火朝天,一些特色農家樂更是火爆。即使這樣也滿足不了遊客的需求,街道鎮上的飯店也跟著火了起來。
農田裏的迷宮。
■ 建議
農民增加觀光知識
農田藝術勿盲目跟風
其實,南京首個麥田景觀出現在去年的南京江寧湯山街道阜莊石地村。石地村是當地打造的特色旅遊村,去年為了增加鄉村旅遊景點,社區及當地的農業合作社決定利用20畝稻田種植“I LOVE YOU”及鵲橋相會圖案。
“文字及鵲橋圖案由紫色水稻構成,背景為普通水稻,種植出來的效果很好。”阜莊社區書記沈榮説,圖案照片經媒體報道後,三四個月的觀賞期內,為石地村增加了四五千名遊客,今年,他們會繼續設計新的稻田景觀圖案,這對提高旅遊村知名度、增加人氣有明顯效果。
近年來,南京市將鄉村旅遊業作為旅遊業新的增長點進行重點培育,鄉村旅遊有了較快發展,比如,賞花帶動了鄉村遊、農家樂的發展。
其實,在農田裏設計圖案,龍袍並不是第一家。南京林業大學就有團隊專門為鄉村設計農田圖案,在他們看來,這就是一種大地藝術。藝術設計學院的朱一老師是團隊中的一員。他告訴記者,龍袍之所以出現“毀麥造景”的情況,還是因為前期規劃不足、人工撒種不慎以及選材不合適造成的。在句容,他們也在嘗試為那裏的農田造景,選擇的材料是秸稈。把秸稈進行捆紮,秸稈也是能成為黃顏色的。
朱老師介紹,他們這個秸稈造景的想法還在實施中,去年在句容下蜀鎮出現的稻田畫,就是南京農業科研部門幫忙設計的,可愛的甲殼蟲、憨厚的熊大熊二都出現在了田地裏,選擇的農作物是5種顏色的彩稻,不影響收割,也不需要人為破壞改變色彩。而在國外,別具一格的大地藝術也時常被發現,作者創作的前提都是保護生態。
“目前,南京的‘賞花經濟’發展還停留在以果蔬採摘、農田藝術為主的‘經濟’,可以挖掘的潛力點很多。”有專家認為,通過賞花把人吸引過來,人氣旺了,附加的産業都可以做起來,“後備箱經濟”也可以發展起來,“要讓遊客來賞花,走的時候裝滿後備箱”。另外,如果只看到觀光農業的巨大經濟利潤而盲目跟風,結果也不好。如今不少農民缺乏觀光農業方面的專業知識,市場信息也不能掌握充分,如果不看清道路一味跟著投資發展,受損的只能是農民自己。
記者 盧斌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