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 全球版圖上的中國坐標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4-05 09:29:55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福清“華龍一號”首堆工程現場。張殿元攝
徐 俊作 (新華社發)
圖為來自印度的客商在國際核電裝備展上參觀中國自主研發核電專用離心機。王 偉攝(人民視覺)
3月30日上午,雨後的布拉格天朗氣清,在伏爾塔瓦河畔的佐芬宮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捷克總統澤曼共同出席了中捷經貿合作圓桌會。在兩國元首的見證下,兩國簽署了多項協議,其中包括了合作建設核電站及開發第三國核電市場的備忘錄,這意味著繼英國、阿根廷等國之後,中國核電在海外市場上又邁出了一步。
近幾年來,核電已經成為“中國品牌”裏的一張耀眼的“名片”。憑藉自主創新和全産業鏈發展,中國核電技術已經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核電事業的“序章”
1991年12月15日零時14分,浙江海鹽的一個30萬平方米的廠區內,每個人都屏住了呼吸,當操作人員合上巨大電閘的一瞬間,核裂變轉化發出的強大電流,平穩地輸入了華東電網。
這是秦山核電站成功並網發電時激動人心的一幕。從籌建到成功發電,老一輩核電人等了近20年。
秦山核電站的建成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但它的意義恐怕不止於此。
早在籌建前期,周恩來總理就提出“掌握技術、積累經驗、培養人才,為中國核電發展打下基礎”的目標。而對於尚在“摸石頭過河”的中國而言,建設核電站的道路是曲折的。當時,國內針對技術、安全、政策等一系列問題長期爭持不下,單是在核電堆型選擇問題上,業內就曾爭論了10年之久。同時,1979 年和 1986 年分別發生在三哩島和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嚴重事故,給我國發展核電事業造成了相當負面的影響,叫停核電的聲音一度甚囂塵上,最終還是中央有關領導一錘定音,秦山核電項目才得以順利進行。
最終,秦山核電站不負所望,順利並網發電。投産後機組運行一直處於良好狀態,並於1995 年 7 月通過國家驗收,分別連續滿功率運行331 天、443 天和 448 天,連續3次刷新國內核電站運行的最好紀錄,作為原型堆能夠達到此紀錄在國際上也屬罕見。
隨後,我國又陸續建設了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嶺澳一期等核電站。以秦山核電站的建設為基礎,我國核電開始經歷了從起步到國産化新的跨越再到與國際接軌,實現了核電設計建造、設備製造、燃料配套、調試運行和安全管理的全面提高和創新發展。
對於中國核電事業而言,這段曲折的歷史既是珍貴的回憶,又是未來的序章。
自己造船才能真正出海
1997年,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老基地辦公樓裏,常常能聽到十幾個技術人員激烈討論的聲音。他們提出了“177堆芯”的概念,並在論證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方案的主要參數。堆芯是核電站的“心臟”,提出改變核反應爐堆芯容量,意味著中國要開發真正屬於自己的核電堆型了。這就是中國目前主推的核電品牌“華龍一號”誕生的源頭之一。
事實上,中國的核電技術長期處於國産率低,受制於人的困局。由於核心技術掌握在其他國家手中,我國不得不高價從海外進口核電裝備。比如近幾年來,我國就從美國西屋公司和法國進口第三代技術。然而,引進過程並非一帆風順,許多進口設備需要通過外貿協商來解決,還不時遇到訂貨短缺,坐地起價的問題。同時,一些外國企業在出售設備時往往附加苛刻條件,如中國國産的核電堆型不能在國外市場與該公司競爭等,這讓很多核電人“如鯁在喉”。
為了不再受制於人,中國加緊研製屬於自己的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華龍一號”是由中核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合作研發設計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據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介紹,“華龍一號”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産權,覆蓋了設計技術、專用設計軟體、燃料技術、運營維護等領域。2014年,“華龍一號”通過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反應堆通用設計審查。目前“華龍一號”的國産化率至少在85%以上,絕大部分關鍵設備完全可以立足國內生産。
“早期我們主要是到西方去學習,但是現在反過來了,西方看到我們好多科研比他們好,願意加入我們一起研發,這是我們國家國力進步的一個標誌。”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院長羅琦如是説。
核電安全“有底氣”
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爆發後,一位年過八旬的老人格外忙,他是中國核電技術的開拓者歐陽予。坐著輪椅的他在中國科學技術館向公眾作科普講座並回答人們關於核電安全的各種疑問。歐陽予告訴人們,在堅持核安全第一的前提下,還是應該發展核電。
作為能源消費大國,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中國發展核電是必然選擇。核電能源具有高效性的特點。同樣是1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火電廠需要的燃料每天都要一列40節車廂的火車運送,而核電廠所需要的燃料一年只需要一輛重卡即可。兩者相差10萬倍。
然而,核電的安全問題卻屢屢挑戰著民眾脆弱的神經,更加成為政治、經濟因素之外,阻擋核電出口的最大障礙。那麼,中國的核電站安全嗎?
“‘華龍一號’作為中國首個自主研發的三代壓水堆核電技術,廠房可以抵禦商用大飛機的撞擊,也可抵禦福島核事故中的地震震級。”中核集團總經理錢智民説。
據錢智民介紹,“華龍一號”創新性地採用了“能動與非能動相結合的安全設計理念”,以非能動作為能動的補充,增強了安全性,非能動系統的優點就是不依賴電源,而是利用重力、溫差、蒸發等自然驅動力帶走堆芯預熱和安全殼的熱量,而不需要依靠外部能源。
而對於民眾擔心的“核爆”問題,邢繼介紹説,核電和原子彈雖然都以鈾-235或钚-239為燃料,但含量有天壤之別,這決定了核電站不可能發生核爆。“原子彈的鈾-235含量要達到90%以上,而核電站的含量還不到5%。如果説前者是高純度‘白酒’,那後者頂多算是低度‘啤酒’,你可以點燃白酒,卻無法點燃啤酒。”邢繼説。
2014年海牙第三屆核安全峰會上,習近平主席鄭重向世界闡述了理性、協調、並進的中國核安全觀。2016年3月31日至4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再次出席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第四屆核安全峰會,這充分顯示了中國在國家層面對核安全的重視。
揚帆起航,正當其時
競爭激烈的國際核電市場,早有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國家的龍頭企業盤踞多年。近年來,在“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刺激下,世界核電版圖上的中國“坐標”越來越清晰,中國核電的海外出口也開始持續發力。
對於核電出口來説,一個重大機遇就是“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核能在一個國家不僅僅是能源,還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所以“一帶一路”的很多沿線國家都希望發展核能。”錢智民説,“核電出口帶來的産值是巨大的,每一台核電機組直接帶動的産值大概在300億元人民幣左右,相當於30萬輛汽車的出口價值。”
近年來,我國核電已經成為與高鐵並駕齊驅的拳頭産品,中國陸續與阿根廷、英國、羅馬尼亞、肯尼亞、捷克等國簽署了核電合作協議或備忘錄。據錢智民介紹,目前中核集團已累計向7個國家出口6台核電機組、5座微型反應堆、2個核研究設施及1座研究堆。現在正與英國、法國、埃及等近20個國家商談核電及核工業産業鏈合作。
中核集團董事長孫勤表示,核電“走出去”,目前大勢非常好。“現在世界正在和有意發展核能的國家大概有70多個,在“一帶一路”上有40多個。估計到2030年,“一帶一路”上核電機組將會達到近100台。“華龍一號”估計能佔到20%~30%的市場份額。”孫勤説。
同時,孫勤也指出了中國核電在未來發展上所面臨的挑戰——國內市場競爭激烈、國際市場核電自主品牌優勢尚未建立、國外市場開發經營的經驗不足以及缺乏與海外開發相對應的組織機構。
對於目前的發展形勢而言,中國核電出海正當其時,中國也在不斷根據市場情況調整著自己的步伐。3月17日,由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共同出資的華龍國際核電技術有限公司揭牌成立。這意味著此後“華龍一號”“走出去”進一步形成合力。而中國對核電發展的長期規劃是,到2030年,力爭形成能夠體現世界核電發展方向的科技研發體系和配套工業體系,並全面實現建設核電強國目標。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