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藏家集近4萬枚舊票證 引“過來人”憶老時光

甘肅藏家集近4萬枚舊票證 引“過來人”憶老時光

4月9日,甘肅知名票證收藏家李治甲30多年收藏了近4萬枚國內的早期票證,其中,紅色票證、奇特票證、甘肅票證、副食品票證等部分罕見的藏品在蘭州一經展出,便吸引眾多民眾觀賞。楊艷敏攝

 

中新網蘭州4月10日電 (徐雪 高瑩)“金錢不是萬能的,計劃經濟年代沒有票證是萬萬不行的”。甘肅知名票證收藏家李治甲30多年收藏了近4萬枚國內的早期票證,其中,紅色票證、奇特票證、甘肅票證、副食品票證等部分罕見的藏品一經展出,便吸引眾多民眾觀賞。

 

9日,在第六屆中國(蘭州)藝術品收藏博覽會上,李治甲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説,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物資供應非常緊缺,任何東西都需要票,自己在全國多個省份工作期間會時不時餘下一兩的飯票、糧票,由此有了收藏的興趣。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為了紀念這一段珍貴的歷史,我將這期間的部分紅色票證展出,有紅軍借谷票、紅軍米票等,都配有較為詳細的介紹,希望紅色的記憶與精神能夠代代相傳下去。”李治甲説。

 

一釐米布票、小孩剃頭票等奇特票證讓不少年輕人驚嘆不已。“那時候供應的物質都是有限的,為了把有限的資源讓老百姓都能享受到,所以有了各式各類的票,像這種標有特別小的計量單位的票證也反映出了當時物資的極其珍貴,老百姓就是在‘一厘一毫’間省吃儉用,靠勤勞智慧換來現在的好生活。”李治甲説,沒有經歷過的年輕人可能覺得很奇怪,很不可思議,但作為一個“過來人”就有一種情結在裏面,能夠由此回憶起以前的生活。

 

李治甲介紹,指甲糧票,和人的指甲蓋大小相似因此得名。過去每家每戶會發一個糧食和食用油定額本,簡稱糧本。“只要在買糧的時候剪掉相應的指甲糧票,心中就有數了。”

 

居民張智榮仔細看著一枚枚票證,時不時和同行的朋友聊聊過去的日子。“剛工作時,第一次發的28斤糧票至今還記得非常清楚,當時買了一些苞谷面。這些展覽出的部分票證都與自己過去的生活息息相關,看著很親切,自己也在收藏。”

 

第一次看到票證的“90後”李林玉忍不住拿出手機拍照,準備發給家裡長輩看看。“之前聽他們説起過那段‘憑票生活的日子’,但覺得離自己太遠沒有太多的印象,這回真正看到後覺得挺心酸的,可以聯想到他們當時的生活,同時也更加珍惜現在的好時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