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發掘領隊釋疑:盜墓賊為啥沒得手?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11 15:15:12 | 來源: 大河網 |
發掘出的金器新華社發
南昌海昏侯墓還有哪些未解之謎?公眾固然已被以公斤或噸來計量的金銀和銅幣“亮瞎眼”,作為考古人最感興趣的又是什麼?昨天下午,海昏侯墓發掘領隊、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軍做客中原國學講壇,以大量現場圖片和生動的講述,完整再現了海昏侯墓的發現、發掘過程,讓很多關心這一近年最火考古項目的文博愛好者如臨考古現場。講座結束後,楊軍就很多公眾感興趣的話題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現在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昨天下午,楊軍的講座不知不覺進行了3個多小時,比計劃整整多出1個小時。“我是有河南情結的。”楊軍笑言,上世紀90年代初,他正是在鄭州參加了國家文物局舉辦的為期一年的考古領隊培訓,拿到了資格證,才正式開始領隊生涯。所以,海昏侯國考古成果展3月初在北京舉辦以來各地講座邀約不斷,但他只接受了北京和河南兩地的邀請。
經過半年的媒體轟炸,很多人都知道了海昏侯墓的一些情況,但楊軍仍然給河南的文博愛好者帶來了驚喜。無論是漢代的火鍋、冬蟲夏草、外形奇特的蒸煮器,還是海昏侯劉賀的率性、朝廷的糾結,楊軍講得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楊軍坦言,自己和很多參加這次發掘的考古人的“職業生涯”已經註定要被改變,雖然已經進行了四五年的發掘,但整個海昏侯墓現在看到的東西“只是冰山一角”,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兩代考古人去整理研究。
如今,海昏侯墓無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考古項目,不僅躋身中國社科院2015年考古六大新發現,還正在角逐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或許是很多考古人可遇不可求的,楊軍坦言,自己這幾年來一直處於興奮與壓力交織的狀態。“剛開始當然是興奮的,漢墓十室九空,這裡卻基本沒有遭到破壞,通過這個墓葬,你可以看到完整的漢代經濟社會文化狀況,一個風雲動蕩的大漢王朝的風貌,這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挑戰性,它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又在社會這麼高的關注之下,所以也有壓力。我舒緩壓力的方法,就是把它當成一個猜謎的過程,一個一個地揭秘,工作就會更有趣味,壓力就變成動力了!”楊軍説。
未解之謎可能需要兩代人去完成
大河報記者:確定墓主後,海昏侯墓還有哪些未解之謎?您最關心的又是什麼?
楊軍:謎還有很多,比如劉賀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竹簡裏面會不會發現改變我們目前歷史認知的東西?內棺發現了劉賀的私章,他做海昏侯和昌邑王的公章會不會也在?等等。不過我最關心的其實是海昏侯國的都城紫金城裏的這些墓地、廂房等之間的方位關係、內涵,這個城是什麼時候、什麼原因而廢,是因為洪水、地震還是瘟疫,我覺得這是最有魅力的,應該通過幾年的努力可以搞清楚。
大河報記者:內棺的清理進展如何?還會有驚喜嗎?
楊軍:內棺剛剛開始清理,肯定還會有驚喜,因為墓室坍塌了,1.36米的高度被壓到了幾十釐米,所以內棺清理必須在實驗室進行。現在墓地邊上建起了一個4000平方米的保護房來進行清理,花了五六千萬元,因為必須在溫度、濕度可控的情況下工作,每提取一樣東西,都要先進行三維、X光片、紅外線、能譜掃描,並提取殘留物檢測材質,心中有數才能進一步行動,這個過程非常慢,工作量非常大。
大河報記者:目前整個海昏侯墓主要做的工作是什麼呢?
楊軍:一是經過五年的調查勘探,墓園的整體面貌很清楚了,但很多細節還沒有研究整理,要繼續精工細雕,徹底解釋清楚。比如墓區的很多建築倒塌後只剩下瓦礫,這些需要復原並研究,也要給公眾展示。
二是主墓內棺已經移進了實驗室,但是主墓的底板下面還沒有搞清楚,我們要了解修墓之前底部是什麼樣子,底板下面會不會還有祭祀的東西?還有7號陪葬墓,別的陪葬墓都是南北朝向,它是東西向,我們正準備發掘,搞清楚它是怎麼回事。
三是對大量銅器、玉器還有竹簡的清理研究,這個工作量非常大,可能要花十幾年才能完成,但也一定會有驚人的發現。你看長沙馬王堆的竹簡到現在還在清理,海昏侯墓的東西都消化完,可能需要兩代人去完成。
這個墓葬有很多幸運之處
大河報記者:很多人好奇,為何盜墓賊發現了這座墓卻沒有得手?
楊軍:這個墓葬冥冥之中有很多幸運之處。劉賀和他夫人的墓相隔不遠,由於天長日久,其夫人墓的封土上植被較多,導致劉賀墓看起來還沒有其夫人的大,盜墓賊就對其夫人墓先下了手。可能是因為發現不大,轉過來再盜劉賀墓,但盜洞又打得不太對,打在了墓室中間,只造成了很小的破壞,而且盜洞又很快被老百姓發現並舉報,我們接到舉報後沒有等第二天,而是當晚就趕了過去,真的是很幸運。
除了現代的這一撥盜賊,五代時期也有一撥盜賊試圖盜掘劉賀墓,打穿了墓室西北角的衣笥庫(放衣服的地方),把衣服拿走了,箱子扔在衣笥庫裏,但對我們來説,這個留有文字的箱子恰恰價值很高,上面的字讓我們確認了墓主做過海昏侯,而只有劉賀既當過昌邑王又當過海昏侯,墓主身份基本確定。
這撥盜墓賊為何沒有進一步盜掘呢?這是因為劉賀下葬後約300年,附近的鄱陽湖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地下水位上升,墓室都泡進了水裏。這一方面使得墓葬裏的很多東西比如木漆器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另一方面,當時的盜賊根本不可能完成水下盜掘。即使在今天,我們也是動用了大量高科技手段才能夠發掘清理這座墓葬。
考古研究不能待在象牙塔裏
大河報記者:在發掘還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先後在南昌和北京辦展覽,似乎開了考古界先河,為什麼要這樣做?
楊軍:考古研究活動不能待在象牙塔裏,必須把研究成果讓公眾知道,公眾有參與權,通過參與也可以更好地促進文物保護,達到良性互動。我們去年底把一些發現第一時間向社會公佈,就是想讓大家來參與,那段時間媒體每天狂轟濫炸,我們的考古沒有秘密可言,你也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有問題媒體馬上就公佈出來了,所以這是一把雙刃劍,要求我們的發掘水準更高,更精細。但考古人恐怕要習慣在鎂光燈和攝像頭下工作,不能因為對工作有一定影響就不向公眾公佈,讓公眾在欣賞文物的過程和互動中不知不覺地了解考古了解文化,這恐怕是考古學真正要做的一件事,否則你研究幹嗎呢?當然,我們是在給文物做好保護的前提下,能展示的儘量展示,不能的就堅決不展示,在北京的展覽我們也做好了準備,一旦展品有問題就馬上撤展。(來源:大河報)
□記者遊曉鵬文李康攝影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