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會謙:一個“非遺”傳承人的“江湖人生”

謝會謙:一個“非遺”傳承人的“江湖人生”

四股弦演員在表演。徐彪攝

 

中新網邢臺4月17日電 (張鵬翔 徐彪 李鐵錘)“為了能把四股弦傳承下去,我帶著我的的團員們開始行走江湖,足跡北起京津地區,南到河南省,東至山東,西到太行山區。在我的心中有個信念一直在激勵著我,只要我們堅持,這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就會有人喜歡,就會有人從我們手中將這門藝術傳承下去。”謝會謙説。

 

現年54歲的解會謙是河北省巨鹿縣人,從十五歲開始他就跟隨父親學習四股弦,20歲他親手組建劇團傳播四股弦藝術,後來他又為了生計兩次解散劇團,南下廣東做生意。可是,在他的心中對四股弦卻始終有著一種難捨難分的感情。

 

2005年,為避免這個有近200年曆史的地方劇種滅絕,解會謙第三次重組劇團,並且一直堅持了下來。2007年,解會謙被確定為四股弦第六代傳承人。

 

巨鹿四股弦,起源於清道光年間,是河北省地方戲稀有劇種之一,它風格純樸細膩,唱腔優美易學,唱詞通俗易懂,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2008年四股弦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目前,謝會謙的劇團裏有20名演員,他們都沒上過正規戲曲學校,是通過拜師學藝,由師傅口傳心授的。自過完年,從正月初三開始,他們就離開溫暖熱鬧的家,四處演出,一直到麥收、秋收時節回家務農。對於這些演員每天的伙食基本保持稀粥、饅頭、老鹹菜。對這樣的伙食,大家早已習慣。每當他們忙完農活,這些農家子弟又會化身才子佳人、帝王將相,握鋤頭鐮刀的手又拿起描眉硃筆、劍戟刀槍,吆喝牲口的口中也能吐出美妙詩詞、錦繡文章……一年當中,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時間,他們都在外漂泊。

 

謝會謙説,這“闖江湖”著實不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風吹雨淋對他們來説再平常不過了。有一年夏天,正演出時天氣突變,狂風呼嘯,把戲臺頂棚吹走了,幕布吹亂了,緊接著大雨傾盆而下。由於戲臺搭在一個坑裏,不一會兒,戲箱都漂起來了……

 

謝會謙:一個“非遺”傳承人的“江湖人生”

四股弦演員在化粧。徐彪 攝

 

謝會謙的妻子薄雲雪告訴記者,這“闖江湖”最怕的是發生“人禍”,雖然每次演出都簽訂合同,但演完戲,當地的組織者藉口少給、甚至不給錢的事也時有發生。遇到這種情況,老解總是好話説盡、忍氣吞聲,只是為了把錢要回來能給演員開工資,有時錢要不夠了,還得往裏墊錢。

 

50歲的弦師王進軍,是一個阿炳似的人物。他自幼學藝,因雙目失明不能上臺演出後,就當起了弦師。他拉得胡弦時而舒展、時而奔放,將四股的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如今,他的女兒王永青是四股弦第七代傳人。他憂心忡忡地説,要學習四股弦,要專門學藝七八年後,才能上臺跑跑龍套。上臺唱戲得靠真功夫,要花很長時間學,所以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學戲。“現在團裏人大部分都四五十了,再過幾年,我們都就唱不動了,我們要把這手藝傳下去啊。”

 

謝會謙:一個“非遺”傳承人的“江湖人生”

四股弦演員在表演。徐彪 攝

 

演員翟海菊告訴記者,現在的演出市場不景氣,演出機會少、費用低,一台戲1300元,除去演員工資和日常花銷,團裏裏剩不下啥錢。“我們不圖吃、不圖喝,在這表演就是憑著對這四股弦的一腔熱愛,我們一直硬撐著,盼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愛它。”

 

今天上午演齣劇目是《鍘趙王》,解會謙扮演包拯。勾完臉、穿上演出服裝後,解會謙好像換了一個人。那個為找演出臺口四處奔波、為要賬忍辱負重、為省錢只買最便宜蔬菜的人不見了,一個剛正不阿、正氣凜然的黑臉包公出現在舞臺上:手、眼、身、法、步,一招一式,乾淨利落,嗓音洪亮,帶著一股金屬般的質感。

 

“現在我們這些人啥也不圖,我們有個信念,就是希望把我們這點兒東西傳下去,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了解它、喜歡它。這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只要把它傳下去我們才有臉去見祖師爺啊。”謝會謙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