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留白” “留綠”未來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4-19 09:47:55 | 來源: 人民日報 |
鬱鬱蔥蔥的武漢南岸嘴,至今已經“空置”了17年。南岸嘴是長江漢水交匯形成的半島,面積180畝,在此稍抬望眼,便可領略兩江交匯、三鎮鼎立的宏大氣魄。
2000年初,當地政府即開始動遷南岸嘴居民及單位,為開發作準備。迄今為止,17年間,武漢市立場明確:南岸嘴是武漢“城市之心”,其規劃建設要慎之又慎,在沒有讓世人為之一震的項目之前,要堅決“留白”!因此,武漢放棄了原本可以迅速增加的數百億元土地收入和GDP,先後六次否定相關開發規劃。
南岸嘴,只是擁有1061公里長江岸線的湖北全力保護流域內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
制度先行,將綠色岸線留給子孫
“以前,這裡都是棚戶區,一發洪水就遭災,後來動遷改建成了公園,天天都有很多人來。”幾乎每天清晨,晴川街道國棉社區的老人李賢武都會到南岸嘴江灘公園逛上一圈。談到南岸嘴將來的發展,他覺得,現在的公園綠地就蠻好,“希望這裡不要再蓋高樓大廈了”。
“我們在長江岸線資源整合開發中提出的‘留白’概念,是指根據統一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一些尚不具備開發條件的岸線資源保護好、暫不開發。”今年兩會期間,湖北省委一位領導同志接受本報記者提問時如是闡述規劃留白理念。“‘留白’不是消極無為,而是著眼長遠的積極有為,體現了我們保護母親河、實現永續發展的責任擔當。”
目前,當地正在加緊編制《湖北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規劃》,以此來指導“生態長江”建設。據了解,對已經出臺的與長江經濟帶建設有關的規劃,湖北也將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要求進行修改調整。其實,從2013年6月開始,湖北省交通運輸廳就開始牽頭編制《湖北省長江、漢江(幹流)岸線利用控制性規劃》,統籌優化岸線利用和港口佈局,切實加強岸線資源的保護利用。相關人士表示,該控制性規劃將岸線分為港口岸線和非港口岸線,不僅對港口規劃形成了共識性內容,而且對長江岸線附近的飲用水源、生態保護區、橋梁隧道以及後方陸域開發也有明確規定。
除了省級規劃之外,湖北各市州也針對性地制定了本地域岸線利用控制性規劃。“我們調查發現,以前黃岡長江岸線利用存在使用效率不高、優岸劣用、多佔少用問題。本著‘超前規劃、適當預留、合理保護’的原則,對岸線進行了重新規劃。”黃岡市港航管理局局長彭嘉新告訴記者。“我們規劃港口利用岸線62.09千米,保護岸線34.87千米。為了保護一、二級優良岸線,建議今後跨江大橋、過江管線、取水口等選址建設盡可能規劃在四級岸線內。”
著眼長遠利益,湖北省委立場鮮明:“開發易,保護難。一些不完全具備開發條件的岸線資源,不能透支,我們寧可做減法,保護好,留給子孫、留給未來。”可以預見,將有更多的“南岸嘴”被保留下來。
嚴格審批,盤活存量控制開發
3月24日,武漢市召開動員大會,部署長江、漢江武漢段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全面綜合整治工作。長江、漢江武漢段岸線總長348.8公里,其中長江岸線長235.9公里,漢江岸線長112.9公里。
武漢市長江、漢江岸線,在全省範圍內距離最長、水運最發達。然而,城市建設對砂石的大量需求,導致轄區內河道非法採砂屢禁不絕,嚴重威脅長江、漢江的水域、生態及航運安全。武漢新港管委會副主任李瑛表示,“綜合整治行動時間為3年,最終目標是實現江上無非法採砂、江邊無非法碼頭”。據介紹,目前武漢市內沿江分佈著的200余座砂場都將被清理。兩江四岸規劃區內,將不再保留砂石碼頭:區內無證砂場碼頭將堅決予以取締;有證碼頭將在2年內逐步搬遷;規劃區外將統一規劃建設6個砂石集散中心,有證碼頭搬遷至集散中心後實現集並經營。
長江岸線資源如何“留白”?湖北嚴把審批關,控制增量,盤活存量。今後,長江岸線原則上只建設3000噸級及以上規模的泊位。同時,支持港口企業,跨行業、地區兼併重組。
綠色發展,湖北以實際行動不斷探索。湖北省發改委主任李樂成説:“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要求我們做好經濟發展的加減乘除法。儘管在經濟工作當中做運算非常難,但是再難我們也要堅決地幹!”對火電、鋼鐵、水泥、造紙、印染等高污染行業,湖北提高環境準入門檻,實施全口徑行業總量控制。“十二五”期間,全省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後産能和“五小”企業關停任務,單位GDP能耗5年累計下降22%左右,單位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20%,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
節能減排的效果,正在慢慢凸顯。“快看,快看,江豚又出水了!”4月13日下午3時許,約8隻江豚“集結”在長江枝江人和垸段江面上下翻跳,這一溫馨畫面恰好被正在江上開展禁漁巡查的枝江市漁政人員拍到。自2013年11月在長江枝江段發現江豚群以來,這已經是枝江連續三年觀察到“微笑天使”在此江段活動。枝江市水産局局長王宏新説,連續3年發現江豚,説明該江段地理、水質等生態條件大為改觀,適宜對水質非常挑剔的江豚生活。
立法支撐,推動規劃落地落實
規劃的生命力在於實施。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美譽,以長江、漢江,洪湖、梁子湖,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兩江”“兩湖”“兩庫”等為代表的湖北水系,滋養了6000多萬湖北人民。
春日的沙湖,碧波粼粼。從沙湖公園碼頭處登船,可以暢遊楚河,進而一賞全國最大的城中湖——東湖風光。“如果2010版武漢總規沒有將1999版總規中沙湖規劃控制面積重新編制,把沙湖的面積從1600畝擴至4600畝,我們一定看不到如今的美景。”武漢市國土資源和規劃局總規劃師楊維祥説。當年編制規劃時正是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口急劇增長的時期。那時,規劃中的武漢內環,未見其他可供開發的大面積地塊,沙湖成了中心區唯一可以騰挪的空間,被劃定為新的商業中心,面積1600畝。
2002年3月,《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正式實施,這是全國首部湖泊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條例》徹底轉變了湖泊的概念:它從可供開發、建設的土地變成了珍貴的自然資源,需要嚴格保護。由此,2010版總規嚴格按照沙湖水面實際面積進行規劃,控制湖泊面積為4600畝,比1999版總規多出3000畝。
2013年,《宜昌環境總體規劃》明確提出,探索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發展路徑。實際情況如何?正在建設中的宜昌新區,規劃面積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只有105平方公里,剩餘的115平方公里均為禁止開發的山水景觀。宜昌新區推進辦主任周青告訴記者,市人大常委會2014年立法通過《關於加強城區山體及水域保護的決定》,將34塊公園綠地、8處山體及2處水域納入永久性保護,總面積達1517公頃。依山就勢修路、顯山露水建屋,少挖山、慎砍樹、禁填水,這些思路已經融入宜昌市城市建設實踐。
在省級層面,湖北2014年出臺《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條例》,2015年出臺《湖北省人民代表大會關於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的決定》,2016年出臺《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連續三年,兩部法規、一項法規性決定,湖北在綠色發展上積極作為,努力讓荊楚大地碧水長流、藍天常駐、青山常在。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19日 02 版)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