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盲人讀物出版現狀調查:“書荒”仍然存在

中國盲人讀物出版現狀調查:“書荒”仍然存在

中國盲文圖書館的盲文科技與醫學閱覽區

 

中新網北京4月19日電(上官雲)對於很多人來説,閱讀是件很簡單的事情,手機等移動設備興起後,閱讀更是變得無處不在。然而,對於盲人來説,他們的閱讀卻要通過“聽”與“觸摸”來實現。在“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記者接連走訪中國盲人出版社、中國盲文圖書館等地,了解盲人的“閱讀世界”。中國盲文出版社副總編輯沃淑萍表示,國家對盲文讀物出版給予大力支持,但是“書荒仍存”,“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製作成本高、印刷效率遠低於普通出版物”。

 

盲文出版:教材教輔、醫藥保健為重點方向

 

提到中國盲文出版社,可能大多數人對其知之甚少。實際上,它成立於1953年,是全國唯一為盲人提供文化服務的出版機構,也是全國盲人文化資源的一個中心。根據盲人讀者群的不同閱讀需求,其出版類別也與其他出版社有所不同。

 

“我們的盲文圖書出版主要包括教材教輔、彩色明盲對照兒童讀物、音樂曲譜、期刊等等。”沃淑萍介紹,其中教材教輔、醫藥保健方面的盲文書是重點出版方向,“目前,盲人從事按摩人數比較多,另外鋼琴調律、心理諮詢等也是他們的工作方向,為了滿足他們學習、考級需求,我們相應加大了這方面盲文書的出版力度”。

 

如沃淑萍所説,2015年,中國盲文出版社精準出版1540種47萬冊3380萬頁印張的盲文書刊,出版大字版圖書558種(新書532種,重印書26種),總印數348200冊;同時,還為視障兒童提供500多種彩色明盲對照的少兒優秀圖書,製作方式則有盲文噴點、粘貼盲文膠片以及加訂盲文書頁等,豐富了盲童的閱讀世界。

 

相較于其他出版物,盲文書的出版工序比較繁瑣。編輯小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她負責的是前期編輯工作,“把書中一些不適合做盲文的內容刪掉或進行標注,之後就開始直接錄入了”。

 

中國盲人讀物出版現狀調查:“書荒”仍然存在

擺放在中國盲文圖書館閱覽室內的一些輔助閱讀設備

 

“如果盲文發稿時有電子文件,專業軟體會將之轉化為盲文;如果沒有電子文件,技術編輯需要一字一字將盲文錄入電腦。隨後還有校對、印刷等一系列環節。”沃淑萍説,在“十二五”期間,中國盲文出版社平均一年出版約1200個盲文圖書品種,“國內盲文書出版起步稍晚,我們這算是在彌補‘欠賬’吧”。

 

盲人世界:靠“聽”與觸摸豐富閱讀生活

 

經過努力,雖然盲文讀物的出版數量及品質均有較大提升,但仍然不能完全滿足盲人讀者對閱讀的需求。據中國盲協主席李偉洪介紹,目前中國盲人的概況如下:有單項視力殘疾人1263萬,另外還有468萬兼有其他殘疾的視力殘疾人,合計超過1731萬人,“我們盲協開展了豐富多樣的閱讀活動,盲文圖書館也有一些文化活動”。

 

李偉洪口中提到的“盲文圖書館”,其新館于2011年開館運營。館內設有典藏借閱區、教育培訓區等不同空間。除了提供盲文圖書借閱、放映無障礙電影之外,還會定期組織技能培訓和文化活動。中國盲文圖書館工作人員小張説,盲人讀者的閱讀,就是通過“聽”和“觸摸”來實現的。

 

“盲人出行不便,平時過來看書的人不太多。如果圖書館組織一些文化沙龍之類的活動,盲人讀者可能還會多一些。”盲文圖書館工作人員小孫在接受採訪時介紹道。

 

針對小孫提到的情況,沃淑萍説,為了儘量縮小盲人讀者與明眼人之間在閱讀量上的差距,中國盲文出版社開始研發信息化輔助閱讀産品,自主錄製一些滿足盲人需求的有聲讀物,“除了加強有聲讀物製作外,我們還研發了各類輔助閱讀設備,比如聽書郎聽書設備,可以將文檔直接轉化為聲音文件,既便於存放,又滿足盲人‘移動閱讀’的需求”。

 

“經過協調,我們還在各省圖書館建立了分館,地市級圖書館建立支館,形成一個服務網絡。同時與各分館簽訂借閱協議,採取循環借閱的方式,讓盲文讀物‘流動’起來。”沃淑萍笑著説。

 

“書荒”仍存:盲文書製作成本高 印刷效率低於普通出版物

 

儘管中國盲文出版社做了很多工作,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盲文“書荒”的情況,但這個現象仍然存在。沃淑萍説,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成本高”。

 

“這都是無須論證的問題。”沃淑萍以《紅樓夢》為例,“咱們通常説的32開全套《紅樓夢》印刷出來一般是4本,但要做成盲文書的話就是25本,摞起來有半人多高”。

 

中國盲人讀物出版現狀調查:“書荒”仍然存在

中國盲文出版社的編輯在工作

 

按照沃淑萍介紹,以普通排版方式來説,普通出版物一面約為七八百個漢字,但要製作成盲文書,在專用紙張上,一面也就能排310個字,“再加上印製盲文點等工藝的影響,一本五六十頁的盲文書就非常厚重了”。

 

同時,盲文書的印製效率也遠遠低於普通出版物,原因在於印製工藝、校對過程的繁瑣、耗時。沃淑萍説,為了保證盲文書品質,在後期編輯過程中,會採取“三校一通讀”的方式,即在三次校對之後,再由專門的盲文專家通讀書稿全文。

 

“由於盲文書的特殊性,每個校對環節都是由一位明眼人和一位盲人共同完成的,這樣人工成本就增加了一倍。工作人員的人數就那麼多,生産能力沒辦法無限制擴大”。”沃淑萍有些無奈地説,等到了印刷環節,同樣因為盲文印刷的條件限制,即便採用速度較快的輪轉印刷作業的方式,印刷速度仍然是較慢的。

 

“信息時代來了,盲文‘書荒’問題並沒有解決。當然,這個問題在其他國家同樣存在。”沃淑萍説,雖然盲文書出版不受版權限制,但相關有聲讀物和大字本印刷卻需要考慮著作權問題,“我們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能給視力障礙讀者提供更多便利服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