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年後,南海宋代沉船“駛”來南京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25 11:01:31 | 來源: 金陵晚報 |
眾多文物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金陵晚報記者 段仁虎 攝
一艘往來于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南宋商船,在沉沒八百多年之後,重新被世人發現。昨天,籌備已久的《問海——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 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開幕。展覽重點圍繞這艘沉沒古船出土的文物,向觀眾展示了中國古代海洋文化,以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
1
十年水下考古重現“華光礁1號”
南海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航道。這片廣闊的水域聯結了亞、歐、非三大洲的文明。八百多年前,一艘滿載貨物的南宋商船,在航行到西沙華光礁時不幸觸礁沉沒。
時光推進到21世紀,作為在我國西沙群島的遠海地區發現的第一艘古船,這艘南宋古船于1996年被漁民發現,隨後被考古學家曆盡艱辛打撈出水,並定名為“華光礁1號沉船”。
不過,觀眾暫時還看不到這艘古船,海南省博物館館長丘剛介紹,“華光礁1號沉船”船體打撈上來後共有500多塊船板,正在修復復原,預計8年後才能還原成功。
據專家考證,“華光礁1號沉船”是從福建泉州港出發的,運載的都是南宋外銷瓷,本來是打算經由海上絲綢之路航線,前往東南亞甚至更遠的地方。
這艘船在經過西沙華光礁礁盤時,出現了駕船操控失誤,巨浪將船隻托起,被抬入礁盤內淺水珊瑚叢中擱淺,最終船破貨碎,在南海沉睡了八百多年。
2
船上發現很多女子化粧用粉盒
丘剛介紹,“華光礁1號沉船”的成功出水,是中國在水下文化遺産保護領域邁出的重要一步,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例,再次證明我們的祖先最早開發經營了南海諸島,我國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
此次在《問海——華光礁1號沉船特展》上亮相的,相當一部分是“華光礁1號沉船”上的外銷瓷器,多為南宋時期東南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民窯所燒造的青釉、青白釉、醬黑釉等産品,也有少部分是來自景德鎮的青白瓷器。器形有常見的碗、碟、盤、壺、缽,也有比較少見的文具筆洗、茶盞等。這些外銷瓷器最終沒有到達它們的目的地,而成為今日博物館中的珍貴藏品。
專家發現,“華光礁1號沉船”上,女子使用的粉盒相對較多,比如極為精美的青白釉菊瓣紋粉盒。這説明當時的東南亞女子,對這種産自中國的化粧工具也是情有獨鍾。
3
以稻草為填充物確保貨物安全
“華光礁1號沉船”外銷瓷中,有不少是當時的中國人很少甚至並不使用的,比如持壺、水注等。其中一件“軍持”頗為引人注目。南博專家告訴記者,“軍持”是印度梵語的音譯,為“水瓶”的意思,用來凈手。
南宋時,東南亞、南亞國家的印度教與佛教僧侶及其信眾,喜歡用“軍持”洗手禮神。南宋人雖然本身不用“軍持”,但當時福建晉江磁灶窯燒制了很多“軍持”銷往海外。
由於時間久遠,展櫃中有的瓷器已經和珊瑚緊緊膠結在一起,無法分開。還有一些瓷碗,一隻套一隻疊在一起,同樣難以剝離。南博展陳專家告訴記者,外銷瓷在海船上就是這樣摞在一起的,中間以稻草作為填充物,避免外銷瓷在運送過程中的損失。而為了多運送貨物,船員只能在貨物上部休息。
4
數百艘古代沉船仍沉睡在南海
這次展出的除“華光礁1號沉船”文物外,還有其他大量在中國南海地區發現的古代沉船文物,年代從唐代一直延續到明清。
南博專家告訴記者,在南海發現的明代沉船外銷瓷中,青花瓷器特別多,比如展品中有一件“青花荷蟹紋菱口盤”,用荷花和螃蟹的紋飾寓意“和諧”(荷蟹),就完全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專家介紹,這些瓷器,其實是針對當時已移居東南亞的華人燒造的。
此次亮相的“阿拉伯商人珊瑚石墓碑”也是一件極為重要的文物。據介紹,這件墓碑出土于海南陵水。墓葬的主人可能是來自阿拉伯半島的商人,六百多年前,他們航行萬里,到中國開闢海上商路,將海南作為最後的歸宿,其墓碑就採用了海洋裏特有的珊瑚石。
記者昨天在展覽現場看到,除了展示文物之外,“問海”還設置了大量的互動環節,多方位地向南京的觀眾展示海洋文化。
丘剛透露,通過目前的水下考古調查可知,有數百艘古代沉船“沉睡”在我國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一帶。海南省有關方面正在籌劃以“華光礁1號沉船”為基礎,在西沙群島上籌建中國南海博物館。□金陵晚報記者 于峰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