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收藏十余萬件文物 民間收藏之路如何越走越寬
編輯: 關春英 | 時間: 2016-04-26 17:01:01 | 來源: 光明日報 |
高小山收藏的六角亭。資料照片
高小山收藏的作文簿。資料照片
驚奇、震撼,這是參觀者參觀時的感受。
人們所讚嘆的,是民俗收藏者高小山近30年心血收藏的十余萬件民俗文物。規模之大,讓很多參觀者震驚。近日,記者走進這座文化寶庫一探究竟。
近30年的收藏,從未間斷
六盤山下的隆德縣,位於寧夏的最南端。隆德縣縣城有一座廢棄的學校,沒有老師,也沒有學生。那裏存放著高小山收藏的民俗文物,不少人慕名前往。幾乎每一個人在看過之後,都很激動。
穿過兩道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各類藏品:有反映農耕文明的各類農具,有數量驚人的磚雕、石雕等等。樓房內,過道間,整個校園幾乎找不到空地,都被藏品填滿了。
高小山向記者透露:他自1989年開始涉獵收藏,從未間斷過。有一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有拉運藏品的貨車從全國各地開進來,已累計有200多車。而隆德縣的藏品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藏品分別存放在山西、江西、四川、陜西等地的庫房裏。因為運輸成本高,那些藏品只能暫時存放。據稱,為此每年需要支付的租金和看管費就達100多萬元。
記者請高小山“盤點”一下他的收藏。高小山將這十余萬件藏品分為28個大類。其中磚雕、木雕、石雕有2萬多件,官帽、香包等刺繡作品有2萬件,煙具、茶具有3萬件……幾乎所有上了“年歲”的老物件,都在高小山的視野之內。每件藏品,都有一個故事,都承載著一段歷史。
罕見藏品,實屬難得
如此收藏規模,就足以讓人驚奇?更難得的是,這裡有許多難得一見的珍品。
在這所廢棄的校園裏,記者看到一個臨時搭建的大棚裏擺滿了清朝和民國時期的牌匾,上面有慈禧、林則徐、李鴻章、張之洞等歷史人物的名字。這些牌匾,有鑲嵌在住宅上的,有懸挂在商鋪上的。其中,最大的一塊是張之洞題寫的,長4.5米,寬1.8米。據統計,收藏在這裡的牌匾總共有3000多塊,可以成為研究牌匾文化的實物資料。
同樣引人關注的,還有3000多冊家譜和上萬件地契。這些家譜,既有印刷品,又有手抄件,總共收錄了100多個姓氏,總字數在一百萬字以上。尤其珍貴的是,有的家譜中不僅記載著家訓,還繪有畫像、宅院圖、風水圖。更具研究價值的,是明、清、民國和解放區的各類地契。其中有的地契五聯粘貼,時間長達二三百年,跨越了幾個朝代,有的地契還反映了家庭財産分割的狀況,是研究家族史和社會發展史的重要資料。
更被人看重的是5000多冊古代醫書和20萬個古代醫方。有官方的,有民間的,有雕版印刷的,也有用毛筆抄寫的。有些醫書年代久遠,還留有翻閱的痕跡。因為目前沒有對這類藏品進行任何整理、分析,其真正的價值還難以判斷。收藏者一直期盼,這裡面會有存世的孤本,有濟世救人的良方。
搶救“老物件”,留住傳統文化
高小山介紹説,他的收藏品來自於大江南北,且都分散於民間。而收藏的初衷,是為了留住傳統文化。
“歲月滄桑,許多民間工匠轉行、離世,傳統工藝也因此失傳,‘老物件’越來越少。”對此,高小山十分惋惜、痛心。這種緊迫感驅使他走鄉串戶登門收購被人遺忘的“老物件”。與此同時,他也特別注意捕捉這方面的信息:哪的古民居要拆除了,他便立即前往,將那些承載著傳統文化的建築材料買下來,然後一一編號,運回來重新搭建。他告訴記者,有一個被拆除的六角亭,因為部件太多,被編了1萬多個號。由於工作做得細緻,所以這些運回來的構件都可以復原,再現昔日建築的風貌。
還有一次,高小山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個山寨看到有3種字體、5萬多字的木活字印刷實物和製作工具,覺得很有價值,便想買下來,但因能做主的人外出打工未歸,他便在那裏等了一個多月。但是,外出的人回來後卻不肯賣,甚至連加價後都不肯賣。直到高小山説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們才被感動了,最終以友情價轉讓。
藏品雖多,但家底不詳
據調查,全國目前有8000多萬人在搞收藏,以收藏、販賣各種古玩為業。有人分析,其中約95%的人是以盈利、增值為目的。只有不到1%的人是為了搶救、保護、傳承、發掘其文化價值。高小山就是後者中的一員。
原籍甘肅、年逾五旬的高小山是學化工機械的。歷史的機遇讓他在礦業開發中獲取了可觀的收入,但熱衷於收藏的他,卻把大部分精力和財力投入到民俗文物的收藏中來。到了2012年,他便將自己所有的産業都壓縮、轉讓了,一門心思當他的“民俗文物收藏家”。
近30年的收藏,高小山花去了大部分積蓄。好在全家人都支持他搞這項事業,這也成為他的一個動力。即使在經費緊張時,他也沒有賣過一件藏品。他説,我的藏品,是供展現、鑒賞、研究、活態傳承傳統文化的,不是為了賣錢的,所以,藏品只進不出,一件也不賣。
高小山介紹説,他有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建一個建築面積至少達到10萬平方米的“中華民俗文化園”,供國內外參觀者了解歷史、回憶歷史。他説,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建有自己的民俗博物館。近年來,也有政協委員就此提交提案、發出呼籲,但卻沒有實現。在他看來,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隆德縣縣城,難以承載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所以他希望這個文化園能在省會城市落地。
收藏之路任重道遠。高小山目前收藏的十余萬件民俗文物中,大部分連基本家底都沒有完全摸清,實物資料還沒有建檔,有的包裝還沒有開封,更不要説深入研究了。
“我有收藏的興趣,也投入那麼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對於這些藏品的研究,卻不是我一個人力所能及的。”高小山的這句話,也恰恰説出了民間收藏的一個“軟肋”,那就是收藏者往往對藏品無法進行深入的研究。如何充分挖掘這些藏品的價值,也是他們面臨的難題。
對於高小山來説,他迫切希望能吸引相關專家,對這些實物和資料進行深入研究,揭示其真正的歷史文化價值。不過,由於藏品太多太雜,要是進行深入研究,“又需要多少行業的專家呢?”
“民間收藏之路,走起來確實不容易,我們也期待進行更多嘗試和探索,讓這條路越走越寬。”高小山説。(本報記者 莊電一)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