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台灣蔡英文新當局的三大難題

台灣《新生報》28日社論説,再不到一個月,台灣新當局即將走馬上任。隨著人事一波波公佈,民進黨當局還未上臺,各種期待和挑戰,已經正面迎向新的執政團隊。從上一次民進黨執政的經驗、馬當局施政的教訓,以及蔡英文在過去8年逐步取得政權的過程中,面對當前的政治局勢,新當局可能或者已經面臨了主要三個難題:年輕族群的政治社會需求,面對社會運動的回應與策略,以及整體社會經濟施政的困難。

 

首先,新當局需要回應年輕世代的社會政治需求。如果説今年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年輕人是民進黨勝選最主要的支持族群之一,相信應該不會有什麼太大的爭議。選前蔡英文正面回應青年人的渴望,推出對年輕族群友善的住宅、勞動與托育政策的藍圖,通過年輕人的語言,以親民的姿態在網絡上傳送,相當程度獲得了新世代的青睞,這對於擺脫傳統族群政治的年輕人來説,是切身關心的主要議題。

 

不過,“行政院長”林全的新“內閣”,儼然沒有在“陣勢”上回應年輕族群。從目前公佈的“行政院”人選來看,整體的年齡普遍落在60歲以上,比起過去歷任“內閣”都要來得年長許多,也缺乏讓社會眼睛為之一亮的改革派戰將。當然,年齡不是檢驗內閣人事的主要標準,不過從“陣勢”上大量採用前朝官員,就開始讓原本懷抱期待的支持群眾落空,將可能提高了民眾對於世代正義相關政策的焦慮:如果這些人能做事,他們以前在任時就做了。而這股焦慮,將成為新當局未來施政的挑戰。

 

其次,民進黨當局需要面對來自社會運動的檢驗。長久以來,民進黨與社運團體存在一種微妙而緊張的關係;由於民進黨長期的“黨外”姿態,使得它與反對運動之間建立了相互支持的網絡。不過,在上一次民進黨執政時期,民進黨施政往往“背叛”了與社運團體的承諾,或者有意無意地將社會運動的力量“收編”。這個歷史經驗,讓社運團體對於民進黨變得愈來愈提防謹慎。

 

然而,過去8年蔡英文試圖重新修補和社運團體的關係,不論是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以及反核、都更等廣泛議題的社會運動,民進黨雖然沒有站在第一線,不過卻扮演了相當程度“助陣”的角色。這股力量在這次大選中,不僅成為幫助蔡英文取得政權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新一代的社會運動卷動了原本愈來愈政治冷漠的群眾。未來,新當局與社運團體如何發展比較健康、正常的的關係,不僅是執政者的考驗,也是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的課題。

 

最後,面對如此高的支持與期待,新當局如何有效地施政,將是一項更大的難題。如同過去兩次政黨輪替,民眾對於新的執政團隊充滿高度期待,尤其是在選舉期間,各種美麗的話説得打動人心,對未來充滿改變的憧憬。但是,歷史教會我們的是,問題不會在換了領導人之後就解決了。

 

換句話説,當前台灣社會與經濟的難題,既不可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即可迎刃而解,即使有非常好的政策方向,真正能夠看見實質的經濟轉型與體制改革,都需要相當的時間。但是,選民不會等,媒體不會等,如何一邊前進,又能一邊回應高度的社會期待,這是新當局的第三個關鍵的考驗。

 

台灣新當局即將上臺,難題一個一個接踵而至。這回“立法院”全面過半,執政縣市過半,“總統”大選票數過半的民進黨,將不再有任何推託的藉口。新當局如何回應人民的期待,兌現選舉期間的承諾,相信全民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