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曾為五一勞動節題寫“天下為公”

我們知道,孫中山主張的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就是要實現權利平等,絕不能以少數人壓制多數人,不能一部分人奴役另一部分人。他希望通過政治革命,徹底掃除壓迫現象,最終實現民眾政治地位的平等。

 

同時,他警覺地意識到要避免資本主義制度下貧富不均、勞資對立的弊病,希望建立 “使富者不能以專制剝削民財,貧者乃能以競爭分沾利益”的制度,從而治愈中國的疾苦。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工人力量不斷強大,孫中山抱持其平等意願,對工人群體伸出援手,以其力量推動著社會向更為光明的前景進發。

 

孫中山與勞動節

在孫中山年代,勞動節紀念活動也多表現為喚醒工人群體對勞動權利的爭取。1920年5月1日,《新青年》第七卷第六期出版“勞動紀念專號”,發表了工人生活照片和工人題詞,李大釗發表《五一運動歷史》。孫中山為“勞動紀念專號”題寫“天下為公”四字,以勉勵工人群體以天下為己任,發揮勞動者的自身價值。

 

《新青年》第七卷

《新青年》第七卷

 

1922年5月1日至6日,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全國性大會——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此次大會得到了孫中山所領導的廣州政府的大力支持,提供了一個安全可靠的會議地點。此次會議到會代表162人,共代表12個城市、百餘個工會和30余萬會員,通過了包括8 小時工作制案、罷工援助案在內的10 個決議案,對社會發展産生深遠的影響。1924年5月1日,孫中山先生出席廣州市工人第一次代表大會併發表演説。他呼籲廣大工人團結起來“組織一個工人大團體”, “同資本家爭地位”,並學習俄國工人,做國民的先鋒,到最前的陣線上去奮鬥。

 

孫中山與工人

孫中山對工人遭遇十分同情。早年,孫中山輾轉于檀香山、廣州、香港等地求學和生活,對民間疾苦深有體會。20 世紀初,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多次舉行武裝起義,以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幾乎每次活動都少不了工人的身影,也使得孫中山有機會與中國的工人群體同甘共苦,更加了解工人。1912年10月,孫中山在對上海中國社會黨演講中,熱情洋溢地歌頌了工人對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他認為世界一切之産物,都是工人用血汗所構成。所以工人不僅是發達資本的功臣,也是人類世界發展的功臣。

 

《新青年》第七卷

《新青年》第七卷

 

孫中山抨擊資本家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工人承受著強有力者的蹂躪虐待。有功於資本家卻被資本家所迫害,這是資本家沒有良心所導致。1920 年10 月,孫中山應邀參加上海機器工會成立大會,見證了中國工人階級第一個工會組織的誕生,併發表長達2小時的演講。他説,他素來最敬佩做工的人,是因為工人是世界、國家、社會最有益的人,而軍閥、官僚、資本家是最有害的人,他要從官僚中奪回民權。孫中山對工人的同情,對工人作用的歌頌,對資本家的猛烈抨擊,客觀上促進了中國工人的覺醒。

 

孫中山積極對工會組織進行幫助。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後經常乘輪船奔走海外,對中國海員的遭遇和生活看得清楚。1913年,他號召海員組織起來,先後在日本和香港建立“聯義社”,這是海員的第一個團體。孫中山還頒布一系列政策法令對組織工會予以支持。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建立軍政府,恢復《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這樣在廣州首先出現了華僑工業聯合總會、茶居工會、藤器工會等一批工會,活躍了南方的工人思想。1920年,孫中山在廣州重組軍政府時,于《內政方針》中提出“保護勞動”、“謀工人生計”、“提倡工會”等主張。孫中山還派國民黨員到工人中去組織工會。在此力量的推動下,廣州工會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建立,數量之多,遠不是上海及北方城市所能及的,這一現象與孫中山領導的廣州政府的支持具有密切關係。特別可貴的是,這些工會不是有名無實的“招牌工會”,而是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具有力量的群體。1924 年10 月1 日,孫中山頒布《陸海軍大元帥大本營工會條例》,規定工人擁有言論、出版、集會等自由以及罷工和組織工會等正當權利,目的“首在確認勞工團體之地位,次在允許勞工團體以較大之權利及自由,三在打破其妨礙勞工運動組織及進行中之障礙,使勞工團體得到漸有自由之發展”。這是中國首個承認工人有組織工會權利的法令,反映出孫中山對工會組織的支持。

 

孫中山對工人罷工也給予有效的支援。孫中山對工人罷工是同情和支持的。他説,罷工之事,工人不得已而為之。工人受資本家的苛刻對待所以反抗,不能責怪工人。他十分贊成有須下助於改良勞工情況的運動。特別是針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罷工鬥爭,孫中山更是竭盡全力。比如1922年孫中山得知香港海員大罷工爆發後,立即電令廣州軍政府財政部長廖仲凱籌款支援,並派員到香港慰問。孫中山還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成立時下設工人部,專門負責指導工人運動,一改國民黨此前缺少正式領導工人運動機構的狀況。1924 年7 月廣州工人代表大會組織和領導了沙面工人罷工。面臨港英政府的不斷施壓,孫中山不為所動,多次接見罷工代表,鼓勵他們堅持鬥爭,並在政治和經濟上給予幫助。沙面工人罷工的最終勝利打破了“二七”慘案後的沉寂局面,成為中國工人運動發展的又一個轉捩點。

 

孫中山解決工人問題的方法

工人問題是現代政治家必須思考解決的問題。孫中山在考察歐美各國後,憂慮貧富差距懸殊、階級對立嚴重等社會問題會在中國重現,期望“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他主張待政權建立穩固後,採取與馬克思的革命手段截然不同的4 項措施,即首先對社會與工業進行改良和變革,其次將運輸業和交通業收歸國有,再次運用國家暴力機器直接強制徵收所得稅,最後大力開辦合作社以求公平合理分配,讓社會勞動成果為全民所享。對於解決工人問題,孫中山保持樂觀態度,認為“中國本來沒有大資本家,如果由國家管理資本,發達資本,所得的利益歸人民大家所有,照這樣的辦法,和資本家不相衝突,是很容易做得到的”。

 

孫中山的理想是當革命成功後,政府通過自上而下的方式,擴大社會生産,節制私人資本,促進公平分配等手段來解除工人的痛苦,調解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進而實現大同社會。孫中山試圖站在超階級的層面,使中國“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調和”,以此解決工人問題,但在當時矛盾叢生、鬥爭尖銳的歷史環境中並沒有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陳衛民:《孫中山與早期廣州工人運動》,《史林》,1995年03期。

宋翔:《孫中山、毛澤東工人觀比較研究》,《赤峰學院學報》,第34卷第10期。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