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和港澳文創産業交融發展生機盎然

“我不能想像你穿著旗袍在森林奔跑。……不過,我也不能想像你不穿著旗袍”,在著名作家張愛玲的筆下,身著月白蟬翼紗旗袍的白流蘇與巨商之子范柳原在香港演繹了一段盪氣迴腸的《傾城之戀》。

 

而在第十二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香港館內,香港時裝設計師協會主席楊棋彬的數十件旗袍作品正在展出。這些旗袍或水墨典雅、或抽象時尚、或刺繡精美…在玻璃展櫃中熠熠生光。

 

由於歷史的原因,起源於中國內地的旗袍文化在香港得到較好的保存及發揚,對於香港名媛來説,穿著旗袍出席晚宴等正式場合,是非常得體的。而香港現在仍有多所學校秉承傳統以旗袍為校服。香港回歸之後,兩地交流越來越頻繁,很多香港時尚精英將國際視野與多元化藝術風格引入內地。

 

楊棋彬就是為之努力的藝術家之一。付何瓊子是楊棋彬旗袍的推廣經理,她告訴記者,楊棋彬在港畢業後,後又在巴黎著名時裝設計學院進修。目前,他帶領了大約5人的旗袍設計團隊,而這些人大都來自內地。同時,製作旗袍的面料來自歐洲、景泰藍扣子來自江西、刺繡則是來自江蘇的師傅。而推廣這些旗袍的公司則設立在深圳。購買旗袍的消費者遍佈全國。

 

在此間開幕的中國年度最大的文化産業盛會——深圳文博會上,這樣的文化創意産業的交融隨處可見。今年第八次組團參展的台灣文化創意館面積達到了2550平方米,共有95家台灣文創者參加。據統計,8年累計參展商家已達到610家,使用攤位數超千個,是深圳文博會最大的海外參展團,帶來一股涌動著的台灣潮。

 

“你這‘柴燒’(以薪柴燒制的陶瓷)很有特色,有沒有興趣來我們金融街?”來自金融界惠州置業有限公司招商經理劉國揮熱情地向台灣“紫金橙”柴燒陶瓷負責人吳重毅發出邀請。吳重毅接過對方名片表示自己有考慮進駐東莞以及惠州。

 

柴燒是一種很古老的陶瓷燒制技法,但燒窯難度相當高。這項技藝在中國內地幾近失傳,所幸在台灣得以傳承。吳重毅的窯廠在台灣苗栗縣,此次是代表台灣特色創意産業參展。在他的攤位內,各種柴燒茶具、酒具既流光溢彩,又古拙典雅,引來了大批的參觀和購買人群。

 

“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但柴燒出來的作品質樸、渾厚、古拙,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吳重毅説,柴燒陶瓷市場逐漸火熱,“紫金橙”企業也將柴燒賣到了大陸。雖然目前只有廈門設有代理點,但他計劃要將柴燒賣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台灣館的“益智童玩區”也被人群包圍的水泄不通。樂寶玩具有限公司的高忠清是一位能説會道的推銷員,記者剛到他的攤位,就見一位爸爸買走了一套價值五百元人民幣(下同)的兒童塑膠積木玩具。“一上午就賣了一萬塊”,仿佛怕記者不相信,他將裝錢的箱子拿出來放到攤位上,裏面是一大摞百元人民幣。

 

台灣館負責人在當日的開館儀式上表示,兩岸在運用文化創意帶動産業附加值方向上一致,深圳文博會也成為了兩岸文化創意最重要的交流平臺之一。(完)中新社廣州5月12日電 (許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