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九二共識”將拖累台灣經濟民生

沒有“九二共識”就沒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經濟合作也將難以進一步深化與發展,而這些對台灣並不景氣的經濟民生無疑是雪上加霜。

 

從目前情況看,在全球經濟普遍低迷的總體態勢下,台灣經濟整體發展尚屬穩定,但在亞洲“四小龍”中卻一直“敬陪末座”:出口成長衰退明顯,經濟成長陷入“零成長”(1%以內),民間投資成長微幅收縮,就業形勢轉趨惡化(失業率逐步升至4%)。在這種情況下,兩岸經貿合作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更加凸顯,不僅是“穩定劑”(貿易),更是台灣經濟的提升與發展的“推進器”(投資)。一旦失去大陸這一相對穩定且有著巨大潛力的市場支撐,其後果對台灣而言將是難以承受的。

 

根據台灣方面的統計,在2000—2015年間,台灣對大陸出超高達8448億美元,是台灣貿易總出超3529億美元的2.4倍;相比而言,同期台灣對大陸以外地區的貿易赤字則攀升至4919億美元,兩下相較,台灣高達4000億美元外匯存底基本是對大陸出超所作的貢獻。此外,依據出口值推估,對大陸的貿易約為台灣創造了200多萬個就業機會,佔島內總就業人口1/5。此外,根據對經濟成長構成要素的分析,在台灣2000—2014年平均3.8%經濟成長率中,外需貢獻率達到2/3,而在外需構成中,大陸“獨佔鰲頭、不可或缺”。

 

當然,經濟合作從來都是互蒙其利的。在大陸為台灣經濟提供支撐的同時,台灣的投資貿易也為大陸提供了“正能量”。據估計,以投資和出口值計算,台灣對大陸外匯存底增加的貢獻率大體為17%;更重要的是,臺商借助其在技術、管理、行銷等方面的優勢,為大陸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能。兩岸相互促進、攜手合作、互蒙其利,“合則兩利”的事實也為兩岸民眾所共同認知和接受。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加快,尤其是大陸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兩岸經濟合作也呈現出新的格局:

 

從靜態角度看,主要體現在四方面,即貿易增長率及臺商投資量增長低、甚至負增長;兩岸産業競爭性因素增多;兩岸合作的動力面臨新調整(投資帶動貿易的模式需要改變);兩岸經濟合作面臨新挑戰(區域經濟合作背景下的兩岸合作需要調整既有的合作方式)。從動態角度看:兩岸經濟合作的利益格局面臨更複雜的政治環境、兩岸産業結構同質化加劇、兩岸經濟合作的動力需要進一步實現多元化(從企業向社會層面延伸)、兩岸互信及協調機制不足的狀況亟待改善。在新的發展環境和競爭格局下,兩岸經濟合作需要在進一步鞏固既有政治基礎的前提下,探索新的合作方式與路徑:首先,從以産業分工為主的合作模式向價值鏈整合的方向轉化。這就需要兩岸鞏固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強化宏觀政策調控、推進産業對接、建構合作新平臺,以有效探求合理的利益分配方式和權益保護的相關規則,促進整合的實現,提升合作的競爭力。其次,完善合作的機制化建構。在兩會框架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在推動兩岸機制化合作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與當前複雜形勢相比,仍有待強化,以適應新的區域競爭格局,更遑論機制化合作效應的衰減!第三,有效推進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合作。從發展角度看,充分利用臺商在“一帶一路”既有的産業網絡,深化合作的規模,通過相互參股、相互持股與合作投資的方式,將兩岸産業合作延伸到“一帶一路”,實現合作效益的外溢,是深化兩岸合作的必由路徑。而上述目標的實現更需要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增進互信、提升合作的層次與水準,突破既有的發展瓶頸,推動經濟的持續發展與民眾福祉的增加。

 

古語雲,“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兩岸關係與兩岸經濟合作的實踐證明,沒有“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則不可能有兩岸經濟合作的持續深化,更遑論兩岸關係的穩定與發展,2000—2008年以及2008—2016年兩岸關係的實踐已經充分的印證了這一點。因此,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維護兩岸關係穩定,推進兩岸協商的持續深化,是台灣任何政黨都必須嚴肅面對的重大議題,唯如此,才是真正對政黨發展負責的態度,是對台灣2300萬民眾負責任的態度,對台灣前途與命運負責的態度。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盛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