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解悶出路在大陸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5-17 10:57:59 | 來源: 海峽之聲網 |
自從2013年時任台灣行政機構負責人江宜樺提出目前台灣經濟很“悶”這一説法後,“悶”和“悶經濟”就成為台灣的流行語。沒想到,這一流行就是兩三年——2015年12月23日,台灣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下調台灣今明兩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分別為0.89%和1.93%。台灣屬於淺碟經濟,島內市場有限,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台灣經濟如何拼出口、求解“悶經濟”?“借由大陸走向世界”是一條正確的路。
中國主導成立的“亞投行”近年來吸引了全球關注。作為一個政府間性質的亞洲區域多邊開發機構,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亞投行成立宗旨在促進亞洲區域的建設互聯互通化和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並且加強中國及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合作。亞投行初期投資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五大方向,即能源、交通、農村發展、城市發展和物流。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認為,對於台灣來説,如果能夠加入,將有助於融入區域經濟整合,增加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並可增加廠商國際商機,提高未來參與其他國際經貿組織的可能性。加入亞投行對台灣意味著更多商業機會,是它在經濟上不被邊緣化的一項保障。
與此同時,大陸“一帶一路”戰略也全面鋪開。“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上海台灣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臺海研究》主編倪永傑指出,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快推進,全球增長和貿易、投資格局正在醞釀深刻調整,亞歐國家都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激發域內發展活力與合作潛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提出,契合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為沿線國家優勢互補、開放發展開啟了新的機遇之窗。 “一帶一路”是中國大陸在新形勢下外交戰略佈局的一個重要部分,蘊含了巨大的信息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經濟室主任朱磊博士指出,在“一帶一路”的建設過程中,台灣具有很多優勢。台灣作為中國一個近海島嶼,天然屬於“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並且台灣經濟與大陸經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在近景方面,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起點,正在加大開放力度,建設福建自由貿易區,台灣參與具有地利和人文之便。同時,臺商也應密切關注“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沿線關稅減免、交通便利化與新的産能需求,進入大陸中西部及周邊地區。在遠景方面,台灣可借“一帶一路”計劃加快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尤其是與東盟的經濟整合。
當然,台灣經濟解悶去愁,不僅要以大陸經濟轉型發展為契機,還要考量到一個關鍵要素,那就是島內執政當局必須正確處理好短期刺激與長期轉型升級之間的關係。台灣的政黨政治容易造成的一個結果,就是經濟政策的短期性、刺激性,為了擴大票源,贏得選舉,不惜下猛藥,短期內,也許經濟會好轉,但長期影響更壞。2015年底,台灣經濟又迎來嚴峻挑戰。中韓自由貿易協定(FTA)在2015年12月20日生效並第1次降稅,2016年1月1日第2次降稅。同時生效並實現降稅的,還有中澳FTA。這對台灣經濟的影響是長遠而且巨大的,這就像一場觸摸得到的迫切的經濟戰爭。台灣《中國時報》評論説,事實上,兩岸經合協議(ECFA)比陸韓FTA早18個月啟動談判,但最後,“我們就像龜兔賽跑那只驕傲的兔子,以為贏在起跑點,大夢初醒後發現,輸得不輕。”
上海浦東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盛九元指出,台灣若繼續以政治干擾經濟,再不想辦法跨出去,優勢將要耗盡、經濟主動權勢將喪失。然而在綠營的阻撓下,兩岸服貿協議至今仍受困民意機構,兩岸貨貿協議的談判還有很多未知數,台灣將因政治僵局無解而繼續原地踏步。時不我待,海峽兩岸需要以新的思維、新的視野、新的方式,深刻認識與理解大陸"十三五"規劃的政策導向以及所釋放的發展紅利,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拓展新的合作空間,確立新的合作領域與重點,實現互利共榮共享的經濟合作和發展目標。
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認為,過去的30年,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快速增長是建立在大陸經濟高增長、大投資為特徵的舊增長模式基礎上。當前,舊增長模式的退出已成定局,而以高效率支撐的中速增長的經濟新常態發展模式開始啟動。這對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既有新的挑戰也有更大機遇和動力。總而言之一句話,台灣經濟解悶的最終出路一定在大陸。(完)原標題:兩岸關係縱橫談(七):《台灣經濟解悶出路在大陸》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