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有難 國家有責——中山先生倡導的社會保障體系
編輯: 陳鈞 | 時間: 2016-06-18 16:51:20 | 來源: 海峽飛虹 |
1924年6月18日,國民黨黨立貧民醫院正式成立,由何香凝等任監察員。這是孫中山實施社會救助的有力嘗試,也是凝結在他靈魂深處的為民思想的一次外在表現,反映孫中山對弱勢群體的深切同情。
仁愛——人民有難 國家有責
在孫中山早期的革命實踐中,他時常用“時不我待”、“適者生存”等言語激發時人不畏時艱、勇於抗爭的鬥志。但在1912年10月對上海中國社會黨的演説中, 他首次對當時盛行的“競爭”式社會進化論調提出質疑: 動物之強弱, 植物之榮衰, 皆歸之於物競天擇、優勝劣敗。國家強弱的戰爭,人民貧富的懸殊, 被視為天演淘汰的例子。然而,強權雖合於天演進化, 而公理實難泯于天賦的良知。物種或許是以競爭為原則, 但人類應以互助為原則。畢竟人類社會是由低級向高級、由不文明向文明而漸次演進的。後來,孫中山還深刻地指出, 正因為人們“各私其私”,才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弱、地位最低下的國家。因此, 他主張繼承傳統的“仁愛”,借鑒西方的“博愛”,以救助的方式扶助貧弱疾苦。
在孫中山對未來社會的構想中,教育方面,“凡為社會之人,無論貧賤,皆可入公共學校,不特不取學膳等費,即衣履書籍,公家任其費用”;養老方面,“設公共養老院,收養老人,供給豐美,稗之愉快, 而終其天年,則可補貧窮者家庭之缺憾。”醫療方面,“設公共病院貧者,不收醫治之費,而待遇與富人納資者等”。
早在1894 年,孫中山在《上李鴻章書》中指出:“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不養民胡以立國。”在這裡,他以精煉的語言論述了國家要體恤民生的觀點。孫中山曾舉例指出,德國俾斯麥執政時代,以國家力量救濟工人痛苦,國家規定工人的養老費和保險費。他極為讚賞建立各種社會保障制度來促進民生。他還批判中國統治階級把對百姓的社會救助看作是“恩賜”,提出了“人民有難,國家有責”的理念。
建立各種工人保障制度及社會保險的德國宰相俾斯麥
博愛——率先垂范 救民于水火
由於孫中山先生畢生忙於革命運動,而且真正掌握國家權力的時間十分短暫,這妨礙了他的一系列社會救助計劃的實施,但即便如此,在他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和廣州中華民國大總統期間,對當時嚴重的自然災害還是予以深切關注,並及時組織社會救助活動,以慰民生。
"博愛"手跡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恰逢此時“上自皖南各府,下逮鎮揚蘇常,綿延千余裏,淹沒百餘處,汪洋一片,遍地哀鴻”。孫中山“每一念及我同胞流離顛沛之慘相,未嘗不為之疾首痛心,寢食俱廢”。為了動員軍隊參加“修築千里長堤”工程,民國政府組織了“救災義勇軍”,中山先生親任“主勇軍正長”,以示對救災活動的支持。針對江蘇一帶的嚴重災情,孫中山除令江蘇都督另籌撫恤方法外,還撥款1萬元,交由實業部切實散發進行救助。
強國富民——倡導近代社會保障事業
在社會救助之路上,孫中山還充分發揮國內力量和借助國際資源。孫中山曾指示國民政府對當時的華洋義賑會給予支持和援助。他還會見國際紅十字會的調查員詹姆森,商談有關賑災款項及運輸救災糧食等事項。
社會救助事業的長期性,讓孫中山意識到必須設立專門機構進行管理。1912 年3月,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公佈南京政府官制,設立民治科,將公益慈善等社會救濟事業及其監督管理納入政府的日常事務,顯示了孫中山實施新式社會救助的決心。1920 年11月下旬,孫中山到達廣東重組軍政府,他親自兼任內政部長並頒布內政方針,設立十二個局和兩個所。其中社會事業局有六項主要事務:育孤、養老、救災、衛生防疫、收養廢疾、監督公益及慈善各團體。
孫中山並非孤立地奢談以國家為主體的社會救助,而是將社會救助與發展實業緊密相聯,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空想性,通過發展實業,為社會救助創造堅實的物質保證。他曾説:“中國乃極貧之國,非振興實業不能救貧。”為此,他制定宏偉的《實業計劃》通過疏通舊運河,開鑿新運河,充分發揮江河湖泊防洪、航運、水利的綜合作用,變水患為水利;發展交通運輸業,以便災害發生之時,可以“以此之豐,濟彼之荒”;開闢商港,使“貨物流通,苦樂可均,而饑饉之災亦可免矣”。
孫中山對社會救助的思考主要是他內心對以“仁愛”為核心的儒家道德觀的認同。孫中山所設計的“強國富民”社會救助體系反映了人民對“國泰民安”的理想社會的長久渴望,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這些構想缺乏實施的健康社會環境。不得不承認,要使“大同世界”出現,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與強健的能力為先。儘管如此,孫中山倡導建立的民國社會救助體系還是成為中國近代社會保障事業的開端。
(作者:佘鳳英)
參考文獻:
趙艷芝、張冰:《孫中山互助論的仁學淵源》《前沿》2011年第12期
王峰、曹莉莉:《簡析孫中山民生視角下的社會救濟理念》《學理論》2012年第26期
劉峰:《論孫中山的社會救助思想及實踐》《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