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台灣經濟的藥方是處理好兩岸經濟關係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16-06-20 09:53:43 | 來源: 海峽之聲網 |
海峽之聲網專稿(記者景艷)近年來,台灣經濟持續低迷,增長乏力、轉型不順,出口、消費、投資這拉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三駕馬車”都呈現疲軟無力、動能不足的狀態。民進黨上臺執政之後,由於沒有明確承認以“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為核心意涵的“九二共識”,不僅破壞了兩岸兩會會談的政治基礎,也影響了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建設的進程,更加劇了各方對台灣經濟未來發展前景的憂慮。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朱磊先生認為,兩岸政治關係的冷淡、緊張甚至對立將直接影響島內經濟提振,由於兩岸兩會商談的中止和多項協議的停擺,兩岸經濟特別是台灣經濟將受到落後於其他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負面衝擊。低經濟增長將成為台灣未來的“新常態”,此時尤其需要打造單輪驅動下的“兩岸經濟合作增強版”。
台灣經濟情勢不容樂觀
朱磊先生分析指出:台灣經濟年均增長率戰後前40年高達9%,1990年代降至6%,2000年至2010年為4.4%,2011年至2015年為2.5%。同為海島型經濟,日本為1.6%,英國為2.2%,雖然説,人均GDP進入2萬美元時代後年均經濟增長率會明顯降低,台灣自2011年達到人均生産總值2萬美元之後年均增長率降到3%以下也屬正常,但橫向相比,台灣人均GDP增幅滑落速度在“亞洲四小龍”中較高,2002年被韓國反超之後差距越拉越大,目前已在“亞洲四小龍”中牢牢墊底,且差距仍在增大。博鰲亞洲論壇中發佈的“亞洲競爭力2016年度報告”顯示,台灣在綜合競爭力排名中連續兩年居“亞洲四小龍”之末。島內民眾感受明顯,2000年到2015年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逐年遞增,雖然馬英九當局最近連續5年調升基本工資,但台灣薪資此前10幾年的停滯欠帳較多,仍讓台灣民眾難以感受到生活品質提升。加之台灣出口已經連續15個月下滑,新執政的民進黨當局能否扭轉台灣經濟困局、讓百姓擺脫“經濟無感”為各界關注。
蔡英文的經濟新藥方恐難對症
台灣經濟近年來始終增長乏力轉型不順,從需求層面分析,主要是出口、投資、消費疲弱導致的經濟增長動能不足。這三個方面關係密切:在區域經濟合作風起雲湧的時代潮流下,台灣沒有參與其中,導致産品在關稅等方面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加之整體國際經濟景氣欠佳,對經濟起主要拉動作用的出口增長停滯甚至衰退,臺商為擺脫這種不利的競爭條件被迫轉移投資,島內投資因而不足,進而造成島內失業人口上升、未失業人口薪資停滯,島內消費因而漸弱,於是三駕馬車都喪失了動力。解決這一系列問題的突破口就是加速兩岸經濟關係制度化,通過與大陸市場連接拓展全球市場,全面提升台灣産品競爭力,擴大出口,吸引台灣民間投資,提升島內民間消費,增強經濟發展動能。這條本可以改變台灣經濟命運的轉型之路大概被新一屆執政當局打斷了,相當可惜。
蔡英文當局開出的經濟藥方有兩大主軸:“多元”和“創新”。“多元”就是要分散市場,降低對大陸的市場依賴,“積極參與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及自由貿易談判,包括TPP、RCEP等,並且,推動新南向政策,提升對外經濟的格局及多元性,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創新”就是要“優先推動五大創新研發計劃,藉著這些産業來重新塑造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國臺辦的回答已經很明確:“至於台灣方面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問題,如果一個中國原則不能得到維護,政治互信不復存在,勢必對之帶來不利影響。如果企圖在國際上進行‘台獨’分裂活動,搞‘兩個中國’、‘一中一台’,這條路根本行不通。”説穿了,台灣甩開大陸去拓展國際經濟空間只是一廂情願的不現實想法,台灣的經濟規模擺在那裏,沒有大陸的國際地位和市場籌碼為台灣背書,台灣很難找到哪個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或經濟體進行“多邊及雙邊經濟合作”的突破。放棄利用大陸的市場、資金和人才同樣不利於島內企業的研發創新和轉型升級,並且告別大陸市場意味著失去兩岸經貿為台灣提供的每年數百億美元的鉅額貿易順差和大量投資及就業機會。
正確的藥方只能是處理好兩岸經濟關係
因此,台灣經濟的真正出路仍然需要充分利用大陸資源,尤其是市場資源,至少不應該在競爭對手都在利用大陸及全球市場創新升級的時候固步自封,當局應主動為台灣企業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和利基促進其研發創新,這才是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的根本之道。有了競爭力就會增加出口、促進投資、帶動消費,台灣經濟的活力才能釋放出來。不過,利用大陸市場、推動兩岸經濟合作有兩個輪子,一個輪子是要加強兩岸經貿合作的制度化建設,但基本上因兩岸兩會協商的政治基礎被民進黨當局破壞而停轉了,就只剩下另一個輪子:兩岸在沒有公權力互動的情況下繼續進行民間經濟合作。
朱磊先生認為,兩岸即使在經濟合作制度化停擺的情況下仍可通過加強民間經濟合作打造不同於30年來兩岸經濟合作模式的“兩岸經濟合作增強版”。過去30年兩岸經濟合作大陸以吸引臺商為主,兩岸經貿紅利更多惠及台灣大財團和企業主;未來大陸以協助台灣技術人員和青年來大陸就業為主,可以讓島內中産階級和基層民眾在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經濟合作中普遍受益。大陸經濟30多年的發展,要素稟賦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資本已經非常充裕和廉價,也需要通過大量技術人員和青年的創新創業來推進供給側結構的轉變,讓台灣技術人員和青年在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貢獻力量是兩岸雙贏的結果。
“大陸方面還可以結合自身的“一帶一路”戰略和“自貿區”戰略,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增強版的建設。”朱磊先生建議,與在打造兩岸經濟合作增強版的過程當中,在制定相關政策的過程中,應一切按“合情合理、依法依規”的原則辦理,重點是為島內青年在大陸就業與創業提供平臺、拓寬渠道,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解決和維護其生存能力和競爭能力,而不是制定與大陸青年不同的就業政策。他認為,未來市場紅利將集中表現在新興産業。
新聞推薦
- 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試行計劃將於11月推行2024-11-01
- 廣州發佈《廣州市臺胞常見求助問答(一)》,一文解答在穗臺胞常見疑問2024-11-01
- 昆山兩岸主題金融改革試驗區4年落地71項創新成果2024-10-31
- 中國航天員一次次自信出征,底氣從哪兒來?2024-10-31
- 島內輿論:期待未來有來自台灣的航天員乘著神舟逐夢2024-10-31
- 前三季度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增長11.5%——跨境電商,助力中國品牌出海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