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故居的守護者——孫中山的二姐孫妙茜
編輯: 章文君 | 時間: 2016-06-20 16:00:04 | 來源: 海峽飛虹 |
孫妙茜(1863—1955),孫中山的二姐。成年後嫁鄰近的崖口鄉楊紫輝。楊紫輝,名帝光,曾在檀香山孫眉處做工,後去台灣做茶葉生意,病故他鄉。因丈夫早逝,孫妙茜無生育,後過繼楊紫輝的四弟楊禮政之子楊聰為子。
孫妙茜照片
姐弟情深,苦中作樂
孫妙茜出生於1863年3月14日,比孫中山大哥孫眉小9歲,比孫中山大3歲,因年紀相倣,孫妙茜跟弟弟孫中山的關係更為親密。當孫中山5歲時,大哥孫眉已外出檀香山多年,二哥和大姐早年夭折,而小妹孫秋綺才剛出生,所以沉重的家務,落在了二姐孫妙茜身上。而貧窮的家境、生活的艱辛,使懂事的孫中山早早學會幫姐姐分擔家務。他常常跟在姐姐身後,一起上山拾柴火、挑泉水、下河摸魚、到田裏幫父親耕作。空閒時,姐姐常給他唱歌謠,姐弟倆苦中作樂,感情深厚。與姐姐一起勞動的經歷,也使孫中山從小懂得了中國農民生活的艱苦。
姐姐纏足,弟弟反對
孫妙茜15歲時,母親楊氏按舊例給她纏足。纏足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習俗,即把女子的雙腳用布帛纏裹起來,使其變成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蓮”。“三寸金蓮”也曾一度成為中國古代女子審美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舊中國,大多數婦女從四、五歲起便開始裹腳,直到成年後骨骼定型了方將布帶解開。孫妙茜從小要幹農活,到15歲時腳已經長得很大了,此時才開始裹腳,非常痛苦,天天以淚洗臉。孫中山同情姐姐所受的痛苦,一再向母親央求:“為什麼姐姐的腳好好的,要用布把它包紮起來呢?姐姐痛得那麼厲害,不包不可以嗎?”但母親認為這是習俗,習俗就一定要遵循。孫中山非常同情姐姐,也非常憎恨這種陋習,因此,在他創立了中華民國之後,提出“男女平等”,並廢除了纏足令。
繼承遺志,抗日愛國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孫妙茜深感每一個中國人都有責任抗日救亡,保家衛國。她常幫助抗日遊擊隊員躲過日寇的搜尋。有一天,日軍突然包圍了崖口鄉,正在鄉中活動的遊擊隊員楊帝情急之下走進孫妙茜家裏躲避,孫妙茜見他進來,便不慌不忙地把他拉進二樓內屋的小閣樓裏躲藏,避過了日本鬼子的追捕。孫妙茜還掩護過黃森等多位遊擊隊員。據孫妙茜後人楊海回憶:“有一次,一小隊日本兵突然闖進家裏,當時在家的只有孫妙茜和我祖母程月紅,母親李祥珍、三婆媳及我大哥只有四歲的楊博德。他們翻箱倒櫃、搜掠一番後正準備走,只見一位老太太端坐在大廳右邊的木椅上,大廳正中條櫃上擺放著孫中山的頭像。突然他們見到這幅像後便詢問這位老太太是誰?母親李祥珍回答這是孫中山的姐姐,翻譯對這些日本兵嘀咕幾句後,他們便立即列隊向孫中山像和孫妙茜鞠躬敬禮,把搶掠的東西放下,悻悻地走了。事後我母親説:曾祖母(孫妙茜)在兇惡的日本鬼子面前毫不驚慌,鎮定自若,還安慰我祖母和母親説‘不要怕!不要怕!’”
1936年間,在“一二·九”北平學生救亡運動的影響下,翠亨總理故鄉紀念中學(即現在的中山紀念中學)的學生,聯合縣內各學校學生成立“中山縣學生援綏聯合會”開展抗日宣傳併發起支持馬佔山將軍在綏遠抗戰大遊行,聲勢浩大,當紀中的學生步行到石岐孫文西路與其他學校學生會合時,學校當局串通縣警察局,把楊日韶、唐滌生、梁華勝等十多名學生拘留在石岐警察局,並開除了四名學生,當時紀中和縣立中學的學生代表找到在孫中山故居居住的孫妙茜出面調解。孫妙茜對學生的愛國行動甚為同情併發表講話:“學生愛國鬧點事,沒有什麼了不起呀!把他們拉到警察局去是不公平的……”學校當局自知理虧,只好把學生放了,並恢復了被開除學生的學籍。
1944年,中山縣五桂山抗日遊擊根據地成立縣一級政權——縣民主督導處。孫妙茜應邀出席了慶祝大會。1944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十九週年紀念日,中山人民抗日義勇大隊在翠亨紀中舉辦軍民紀念晚會,演出由廣東軍政委員會委員連貫編寫的“精神不死”話劇。義勇大隊專門派了兩頂轎子到崖口楊家接孫妙茜和她兒媳程月紅去參加晚會。孫妙茜觀看演出後十分激動,還欣然接受邀請上臺作了簡短髮言,她表示要繼承總理遺志,執行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希望大家齊心協力、團結抗日,支持抗日遊擊隊,早日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孫妙茜簡短樸素的講話大大激發了與會軍民的愛國熱情。
孫中山故居的守護人
1895年10月,孫中山領導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後,全家老少都逃亡在檀香山孫眉家中,孫中山故居一直都是處於空置狀態,孫妙茜常常回娘家打理。1912年5月底,孫中山回鄉省親,贈與孫妙茜500元生活費。孫中山在廣州任非常大總統時,又贈與孫妙茜2000元,孫妙茜藉此與族人孫錦言合夥在崖口開了一間小米鋪,賺取微利以作家用。1928年後,由於丈夫早逝,孫妙茜便由崖口回翠亨村居住。民國年間,各地黨政名流及遊客到訪孫中山故居,多由孫妙茜接待。1935年,辛亥武昌起義志士喻育之參觀孫中山故居時,由孫妙茜親自接待,併合影留念。
1935年,辛亥武昌起義志士喻育之等參觀孫中山故居時與孫妙茜合影(坐著為孫妙茜,左七為喻育之)
1931年中國國民黨黨史委員會王斧及梁宿眀參觀孫中山故居、採訪了孫妙茜關於孫中山的家世等情況,撰寫了《總理故鄉史料徵集記》,發表在1931年《建國月刊》第五卷第一期中。
1931年《建國月刊》第五卷第一期《總理故鄉史料徵集記》中記錄了王斧訪問孫妙茜的記錄
孫中山革命的追隨者、著名詩人和書法家于右任參觀孫中山故居時,也是由孫妙茜接待,他撰寫《謁翠亨村》詩三首,詩一為:“山圍海繞翠亨村,郭外朝西故宅存。世界勞民思救主,同來瞻拜聖人門。”詩二為:“猶有遺聞寡姐傳,墻隅手種樹參天。井傍兩世降生地,老屋翻修三十年。”其中,“猶有遺聞寡姐傳”指的就是孫妙茜為于右任講孫中山在翠亨村的遺聞趣事。
于右任參觀孫中山故居後撰寫詩《謁翠亨村》之一
1955年1月16日,孫妙茜去世,享年93歲。孫妙茜是孫中山故居的忠實守護者,她不僅接待了各地黨政名流及遊客,向史學家敘述過不少有關孫中山家世及孫中山早年事跡,留下了珍貴的一手訪問資料,並且妥善保護和管理孫中山故居,使得孫中山故居這一個不可移動的文物得成完整保留下來為世人所瞻仰。
孫妙茜接待前來瞻仰孫中山故居的客人(後排左二為孫妙茜)
此外,她妥善保存了孫氏家族的一批珍貴文獻,如《孫氏家譜》、《列祖生沒紀念簿》、《孫達成兄弟批耕祖嘗山荒合約》、《翠亨孫氏祖嘗賬冊》等。每逢農曆初一十五,天氣晴朗時,她就把這些珍貴的文物晾曬,以防潮濕蟲蛀。這些珍貴文物,為後人研究孫中山的家世及生平事跡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黃健敏著:《翠亨村》,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第1版。
李伯新撰:《中山文史第38輯 孫中山史跡憶訪錄》,1996年10月版。
楊海:《孫中山胞姐孫妙茜的抗戰故事》2015年8月29日《中山日報》A4版。
欄目簡介: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海峽飛虹中文網攜手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特別策劃推出《聲音檔案——中山先生的一天》,借201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的日子,我們梳理中山先生親歷的歷史事件,為您講述民國的史事與人物,緬懷中山先生的歷史功勳。孫中山先生曾説過: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