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明日合龍

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明日合龍

港珠澳大橋逐漸血肉豐滿、筋骨強壯 羊城晚報記者 林桂炎 攝

 

羊城晚報記者 李妹妍 李國輝

 

明天,伶仃洋上的“巨龍”伸展腰身,蓄勢騰飛——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將合龍!

 

在“中國製造”創新發展的驅動下,這條“巨龍”逐漸血肉豐滿、筋骨強壯、金鱗耀眼,向世人展露其絕代風姿。

 

作為涉及粵港澳、涵蓋了路橋隧島等各項工程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橋是中國乃至世界交通業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之一。如今,隨著大橋主體橋梁的合龍,這份世界級的超級“答卷”更有其示範意義:

 

跨海集群工程建設突破了關鍵技術研究,參與企業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國內頂尖橋梁工程師共同攻堅克難……港珠澳大橋超級工程不僅詮釋了“中國首創”的意義,更為“中國製造”登頂世界前列作了最好的注解。

 

橋梁工程、島隧工程、口岸建設……中國“建橋軍團”通過科技創新戰略、人才戰略、專利發展戰略和走出去戰略的貫徹實施,集成了前端設計、材料、工程、裝備等一系列産業鏈,自主創新實力不斷增強,專利技術不斷增多,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嶄新的“中國標準”。

 

“小到混凝土的原料,大到各種重型機械裝備,都要反復挑選、反復實驗、量身定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有關負責人稱,建設者們將橋梁、隧道的建築科技運用到大橋建設的每一個橋墩、每一片鋼梁、每一根拉索乃至於每一米橋面、每一個橋欄,從而形成獨特的大橋建造工藝,將建橋工藝做到極致。

 

早在去年,工程勘察設計大師、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初步設計負責人孟凡超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港珠澳大橋建設響應和契合了“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擺脫了過去依靠勞動密集型、技術含量不高、作業和生産方式落後的模式,大大提高了參建企業“走出去”的核心競爭力。

 

“比如説我們鋼結構製造的裝備,跟老外交流過程中,不用費很多口舌,他們到生産線一看,自然就豎大拇指。各種訂單就源源不斷地進來了,根本就不需要去公關,很多客戶自己上門了。”孟凡超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