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為中醫藥“走出去”提供契機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07-18 11:00:17 | 來源: 新華社 |
資料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日前在德國漢諾威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傳統中國醫學博大精深,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一帶一路”倡議為中醫藥走出國門、造福人類提供了難得契機。
張伯禮是在率領中國中醫科學院代表團訪問德國漢諾威醫科大學期間作出上述表示的。這次訪問是為了進一步落實今年6月中德兩國簽署的《2017-2018中德衛生合作行動計劃》及有關合作備忘錄。
張伯禮説,歐洲歷史悠久,對植物藥等天然藥物及包括中醫藥在內的一些替代療法更加包容,也有很多這方面的研究。中國與德國乃至歐洲在中醫藥方面的交流已有多年曆史,彼此在合作方面有一定的基礎和積累。
張伯禮曾多次到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參加學術交流。他認為,近年來一個明顯的變化趨勢是,越來越多的歐洲人對中醫藥表現出濃厚興趣,對中醫理念的理解也日益加深,過去僅僅是了解溝通層面的交流,而現在是操作層面的實質性合作。
他指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中德兩國政府十分重視雙方在深化傳統中醫藥領域的合作,這為中醫“走出去”提供了難得契機。通過在海外孔子學院增設推介中醫藥的內容等措施,中醫藥正在成為中國提高軟實力的一個抓手。
他説,通過與漢諾威醫科大學的交流探討,雙方發現了很多合作契合點,在人才培養、科研和臨床實踐等方面都有廣闊的合作前景。
談到中醫的未來發展,張伯禮表示,在“十三五”規劃中,“健康中國”首次被列入國家發展戰略,意義重大,傳統中醫藥大有可為。
他介紹説,中國中醫科學院著重從三個方面入手,落實和推進“健康中國”戰略。一是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特長,針對慢性病、衰老相關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拿出中醫藥解決方案。二是積極推動社區醫療服務,立足“治未病”,讓人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努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三是通過中西醫結合、內外結合,做大做強中醫藥産業。中西醫結合就是要把中醫藥精華和現代科技結合。內外結合就是讓中醫藥與國際接軌,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契機,積極向國外推介中醫,同時將國外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力爭實現雙贏。
關於中藥工業升級換代問題,張伯禮表示,包括屠呦呦在內的一代傑出中國科研工作者通過研製“青蒿素”為人類健康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過去幾十年來,中國大力支持中藥現代化工作,中藥研究水準已有長足發展,今非昔比。二十年前中藥工業産值只有200多億元人民幣,現在已接近8000億,實現了數十倍的跨越。但與此同時,中國中藥製造業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粗放型的,亟待升級換代。中藥是個偉大寶庫,但這一寶庫也不是拿來就能用的。中藥精華及其作用機理必須借助現代科技深入挖掘。
張伯禮表示,糖尿病並發癥、老年癡呆症、中風、冠心病、腫瘤等疾病對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西醫尚缺乏有效或理想的治療辦法,如何通過中西醫結合和最新科學技術,發掘傳統中醫藥的巨大潛力,是醫學界今後努力的重要方向。
在談到中醫人才培養的問題時,張伯禮説,中國已建立了從本科、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等一整套完整的中醫現代教育體系,積累了很多經驗,培養了大量人才,但人才培養仍是制約中醫發展的瓶頸之一,需要與時俱進,加大優秀中醫人才培養的力度。實踐表明,院校教育和傳承或師承教育有機結合的培養模式,應是解決優秀中醫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徑。
張伯禮認為,中醫人才培養最重要的是培養中醫思維能力。要讓學生真正懂得中醫理論,掌握中醫方法,能夠熟練運用中醫的理、法、方、藥指導治療,並能取得療效。所以中醫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是現在教學的關鍵點。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