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條牽係黔臺的文脈 ——“兩岸文化聯誼行”走進貴州
編輯: 霍亮 | 時間: 2016-07-22 09:54:44 | 來源: 人民網 |
開幕式上兩岸文化界嘉賓手牽著手,一起跳起了圓圈舞,讓開幕式的氣氛達到了高潮。(中國台灣網 蕪同 攝)
文化部副部長、中華文化聯誼會會長丁偉在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台灣網 蕪同 攝)
97位台灣文化、教育、新聞等領域知名人士,日前來到貴州,參加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和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情係多彩貴州——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8天的行程中,台灣嘉賓走進苗寨、侗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訪問修文陽明洞等地,並通過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共商黔臺文化交流合作,助推兩岸和平發展。
邂逅“非遺”
“馬尾繡真的有用馬尾做材料,工藝這麼繁複,作品這麼精緻,真的是讓人開了眼界。”7月12日,作為貴州之行的第一站,台灣嘉賓來到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館,當看到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製作時,台北市文化藝術促進協會執行長黃寤蘭女士嘖嘖稱歎。
網絡資料圖:馬尾繡
作為有17個世居少數民族的省份,貴州是名副其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大省。其中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另有85項140處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列入國家級名錄。去年開館的貴州省非遺博覽館展覽面積4000平方米,分為展示廳和傳承廳,集非遺研究、收藏、利用、展示、交流等於一體。黃平泥哨、玉屏簫笛、大方漆器……徜徉在風情多元的展廳,不時與傳承人來一段互動答問,台灣嘉賓們的感受和收穫格外真切豐富。
在民族樂器展示點前,台灣東華大學民族學院院長童春發認真做著影像資料記錄。他説,自己正參與籌建台灣少數民族博物館,此次參觀大有收穫。“比如這個集中展示竹制樂器的單元,主題取向很明確,能夠讓參觀者快速接收主辦者想要傳遞的訊息。”
“非遺傳承人的現場表演與互動體驗,很值得學習參考。”台東大學美術産業係教授兼主任林永發説,這不僅能夠加深觀眾的參與感,給年輕人一個學習和接觸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機會,或許還能夠借此開闢全新的傳承人培養模式。
當天下午,黔臺兩地專家學者圍繞“同脈與差異——黔臺文化發展現狀與交流合作”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貴州師範大學教授張曉松介紹了貴州在非遺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包括推動苗歌侗舞進課堂、出臺非遺保護地方立法、設立文化生態試驗區、重視傳承人的身份和待遇併為其創造更多機會等,同時指出,在工藝的文化挖掘、文創産品的開發上,貴州還需要向台灣學習,與台灣加強合作。台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産研究所兼職教授江韶瑩建議,台灣與貴州在藍染工藝等方面有很多經驗和資源,兩地應該加強交流,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共同發展文創産業。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院原院長、教授張新民則介紹了兩岸在“陽明學”方面的諸多學術交流與成果,指出關心自我、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和發展自我是兩岸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成為雙方的精神紐帶。
網絡資料圖
黔臺情深
“雖然第一次到貴州,但是一點不覺得陌生和疏離,反而感覺很親切和溫暖,因為台北故宮早已經跟貴州結緣。”台北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陸仲雁女士笑言。8天的行程中,台灣嘉賓走進安順天龍屯堡,穿越苗寨、侗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訪問修文陽明洞等地,體驗淳樸的民族風情,感受多姿的中華文明,看好黔臺合作前景。
在安順市平壩區,有一處神秘的天龍屯堡。村民的服飾、語言、生活習俗,與現今的漢民族以及周邊少數民族迥異。據介紹,他們的祖先是明初奉旨從南京、安徽、江西等地“調北征南”的軍屯士兵,由於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直到今天,仍舊穿著明朝的長衣大袖,説著明朝的官話,跳著明朝的地戲。陸仲雁説,我對安順這個地方慕名已久,因為1938年,故宮文物走陸路開始向西南方遷移,一度安置於安順的華嚴洞,並成立故宮博物院安順辦事處。
“台北故宮博物院去年還推出了‘銀燦黔彩——貴州少數民族服飾’特展”,陸仲雁介紹説,“來自貴州民族文化宮的103組展品,集中展現了貴州各地少數民族服飾的傳承發展,並展示了染、織、刺繡、銀飾等工藝技法。台北故宮典藏的貴州全省道裏總圖和《職貢圖》第四卷係首度展出,生動描繪了貴州當地的民情風貌、生活百態。”陸仲雁表示希望黔臺兩攜手,共同推進文化交流合作。
在肇興侗寨,聽完侗族大歌,台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吳榮順表示,這些侗族歌手演唱的水準非常好,藝術感染力很強,他們把發音的位置集中于鼻腔的前部,很有特點,體現了極高的獨特藝術性。
“我來自台灣南投,從小與自然為伍,自然世界一直是我靈感來源,所以來到貴州不會感覺陌生。”走過貴州的少數民族聚落,台灣野草舞蹈聚落藝術總監吳建緯表示。“我從侗族大歌裏聽見蟬鳴,也在苗繡世界裏看見繽紛的蝴蝶花鳥以及各種馳騁在想像世界裏的神獸。我想,這些美麗生動的文化結晶,是因為自然世界引發的感動和愛,借由樸素的技法將經驗積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下來。”吳建緯説,大自然是我們的導師,是一切的起源,我們是生命共同體。
同譜新曲
“你的家鄉在多彩貴州,我的家鄉在美麗寶島,從前的時候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手牽著手,肩並著肩,輕輕地唱出我們的歌聲,團結起來,相親相愛,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現在還是一家人……”7月18日晚上,兩岸嘉賓唱起歌謠、攜手共舞,為本屆“情係”活動畫上圓滿句號。
“兩岸文化聯誼行”活動自2001年以來,已經成功舉辦了“情係三峽”、“情係黃山”、“情係香格里拉”、“情係齊魯”等活動,受到海峽兩岸各界朋友歡迎,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品牌項目。
此次參加“情係”活動的嘉賓,有從第一屆開始就參加的老朋友,也有頭一次參與進來的新朋友。在他們看來,與其説“情係”是一次大型的兩岸文化聯誼活動,不如説是一年一次的家庭和親友聚會。因為,經過多年的發展,“情係”已經成為兩岸文化、藝術界人士的一個共同的“家”,“家人”之間已經培育出了濃濃的“情係之情”。
首次參加“情係”活動的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説,此行收穫很多,看到那麼多民族,覺得他們很可愛,希望好好保護當地文化,畢竟“政治是一時的,文化才是永遠的”。
台南藝術大學前校長黃碧端女士表示,有機會深入內陸省份感受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文化建設,對此行眾多台灣文化界人士來説彌足珍貴。她説,“兩岸文化界要增進交流,才能促成彼此合作。兩岸之間很多的不了解,如果從文化層面來推動化解,也許是最自然的。”
台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秘書長陳春霖説,台灣海峽有時天朗氣清,有時風狂雨驟。面對新形勢,兩岸文化交流不可斷,這需要大家一起攜手努力。
“海峽兩岸文化同源,根深厚植,枝繁葉茂;海峽兩岸兄弟同根,親情割不斷,骨頭連著筋。”文化部港臺辦副主任李健鋼説,只要每個人從自己出發,做有助於兩岸人民感情交流的事情,這點點滴滴將匯聚成一股強勁的力量,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正能量。
新聞推薦
- “手拉手”!中國鏈博會打造世界“共贏鏈”2024-11-29
- 澳門故宮文化遺産保護傳承中心啟用2024-11-29
- 12月1日起赴港澳旅遊“一簽多行”“一週一行”陸續實施2024-11-29
- 這場跨越海峽的“青春之約”成為兩岸交流的靚麗風景2024-11-29
- 泉州走進台灣 泉州特色文創在台北大稻埕展出備受歡迎2024-11-29
- 兩岸文化同根同源 廈門海滄區舉辦海印放火獅民俗文化節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