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生大陸創業記:“腳踩兩地泥”掘金精緻農業
編輯: 李邵鵬 | 時間: 2016-08-23 16:09:16 |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資料圖
中新社北京8月23日電 題:臺生大陸創業記:“腳踩兩地泥”掘金精緻農業
中新社記者 鄭巧
讓大陸民眾的餐桌、零食單上出現可以生食的牛奶水果玉米,是台中青年黃彰國的目標。
曾就讀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班的黃彰國,近日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談他在田間地頭開創的事業。
這份他與北大、清華、農業大學和台灣中興大學的兩岸知識青年們一起開創的事業,並非時下熱門的金融、互聯網等創業領域,而是異常“接地氣”的農業。創業團隊裏一半是大陸人一半是台灣人,共同努力尋找兩岸的聯結點——精緻農業。
資料圖
“我們種的玉米不施農藥,剛摘下來就可食用,生吃時是水果,跟甘蔗差不多甜,煮熟了就是蔬菜”,皮膚曬得有點黑的黃彰國興致勃勃地介紹産品。
這種非轉基因的玉米新品種曾在台灣中南部等地種植,黃彰國將核心技術、管理經驗引入,在北京豐台區、大興區試種,今年7月産出的三千份玉米,已通過試吃、連鎖超市等銷售一空。
“每一步都不易,但看到荒地上結出果實,真的很有成就感”,黃彰國説。團隊談好合作模式後,從播種、澆灌、除蟲到收穫的每一步,都要給當地農民詳細演示。不過因為北京沒有颱風、病蟲害也比氣候潮濕的台灣少,反倒更有種植優勢。
對於銷售前景,黃彰國充滿信心。他説,大陸市場大,消費能力強,産品主要鎖定大城市裏的年輕白領,他們追求更有品質的生活,只要保證品質,不愁賣不出去。
黃彰國還去東北、華北等地考察土地,尋找更多合作機會,由於牛奶水果玉米的畝産經濟價值是普通玉米的近十倍,也受到了當地政府、農民的歡迎,甚至作為扶貧項目推進。他也在細節上下功夫,比如不惜增加成本使用保鮮效果更好的包裝。
黃彰國曾就讀台灣科技大學,彼時的台灣同學大多選擇了“體面”的工程師職業,只有他“腳踩兩地泥”走了一條相對不尋常的道路。談起創業的艱辛,他説,“其實就像在臺環島旅行一樣,最困難的是出發。只要勇敢邁出了第一步,再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執行即可。”
此外,在北大的求學經歷,也讓黃彰國結識很多朋友。目前,大陸共設立了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以鼓勵更多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就業。“這是很好的機遇”,黃彰國説,大陸正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希望有更多兩岸知識青年廣交朋友,抓住機會,尋求合作。
作為在北京學習、生活,並已然創業成功的前輩,他也建議台灣青年可以先從在大陸求學、就業開始,走入基層真正體驗“在地化”生活模式。在此基礎上,再選擇適時、適地地創業。
“知名企業家王石的第一桶金也是賣玉米,希望我能重演歷史”,黃彰國笑著説。(完)
新聞推薦
- 新“出差三人組”亮相!神二十乘組簡歷來了2025-04-23
- 港澳臺輿論:美國眾叛親離,中國按節奏應對關稅戰2025-04-23
- “蓉聚天府·築夢四川” 2025川臺青年就業創業發展交流會在成都舉行2025-04-23
- 穩外貿穩外資 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增強市場主體信心2025-04-22
- 神二十發射在即 這次太空之旅還有一位神秘乘客2025-04-22
- “圈粉”全球客商 廣交會向世界“種草”中國“智”造2025-04-22